每每与艺术家对话,感觉都是一种享受,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采访杨佴旻,尤是。见到杨佴旻,感觉他身上有种灵气,超凡脱俗。
杨佴旻,中国曲阳人,美学博士,画家,日本东洋美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美国圣赛德艺术中心客座研究员,河北大学客座教授,第一至五届名古屋艺术潮国际企划委员长,美国圣赛德当代艺术展艺术主持。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国)、拉劳美术馆(法国)、帕斯高艺术中心(美国)、圣艺术画廊(日本)、纳德画廊(美国)、格林特画廊(荷兰)、炎黄艺术馆(中国)、枕石画坊(台湾)、奥利特画廊(意大利)等举办个展几十次…。杨佴旻的荣誉太多太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杨佴旻,是一位专习水墨画的画家,能够有如此多的荣誉原因何在,也许这才是大家真正关心的。毕竟,研究水墨画的画家太多太多。那杨佴旻究竟在何处更胜一筹呢?
杨佴旻说:“我很幸福”。是啊,毕生所追求的东西正是自己所热爱的,真正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去奋斗,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与那些忙于奔命、因为生存而放弃理想的人们相比,杨佴旻真是太幸福了。对于他,心生羡慕。话题似乎扯得有些远了。杨佴旻的水墨画,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就优胜于此。真正的艺术,正如杨佴旻的水墨画一样,它没有国界,它不失传统但又超越了传统。杨佴旻说的对,“传统的东西是需要我们来保护的,盲目的触碰就势必会损坏到它”。毕竟,时代不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转型,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须与时俱进。就拿水墨画来说,如果仅是单一的临摹传统所谓精华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创新改变,那么我们的社会依然会停滞,甚至倒退。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精髓,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的情景与生活,这就是杨佴旻的创作追求。
“面对着万紫千红的世界,为什么要把水墨画定格在单色上呢?因为它的名字叫水墨画吗?事物都有一个母体,山羊生不出猴子来——水墨画的母体是宣纸啊!”杨佴旻感慨道。一九九二年的一幅静物《白菊花》,是杨佴旻创作思想的一个新开始,它是具有标志性的东西。以前的水墨画,即使有色彩,也只是一种辅助作用,是对墨色的补充。而在杨佴旻的画里,色彩既可以是次要辅助,也可以承担主要角色。杨佴旻的艺术实践改变了水墨画以墨色为主的传统画面效果。他用实践告诉人们,在宣纸上完全可以画出斑斓的色彩。他根植于中国,融汇西方,大胆进取,锐意革新,成功地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鸿沟,拓展了绘画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他的艺术独树一帜,堪称楷模”。
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多文化、多时空的融合将是今后世界美术的发展趋势。回忆2000年在美国的一次画展,一位喜欢禅宗、喜欢中国文化的美国老太太,看到杨佴旻的画后,激动地落泪了。她说她喜欢中国,她想了解中国。但是看以前的中国画,她只能是欣赏,只是敬而远之。而这次她懂了,她说杨佴旻的画有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感情上的共鸣。
艺术源于生活。杨佴旻的画,谱写的是生活;杨佴旻的画,是用心在演绎生活。他说过“不要总认为大事件才是刻画的主题,细微——正是通向大境界的法门”,水果、鲜花、房间、小院……平凡而附有人情味的普通人的生活。恬静淡雅、超脱尘世,看人看画、看画看人,无疑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灵性如他——杨佴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