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鉴宝节目:麻烦少看点多 2012-08-28 09:08:4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
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国内各大电视机构的鉴宝类节目颇为抢镜,其中《天下收藏》节目更是引起了一些争议。与中国相比,英美等国的鉴宝节目历史更久,可看性也更强。

 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国内各大电视机构的鉴宝类节目颇为抢镜,其中《天下收藏》节目更是引起了一些争议。与中国相比,英美等国的鉴宝节目历史更久,可看性也更强。

 

在争议性话题的处理上,各国鉴宝节目都使出自己的“招数”。相比国内的电视鉴宝节目,英美等国的类似节目就很少惹上麻烦,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靠规范。

 

英国

 

节目成展现历史的课堂

 

鉴宝类节目最早起源于1979年英国BBC制作的《古董巡回秀》,这档已经播出30多年的节目经久不衰,至今收视率依然很高。1977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内容是伦敦一家拍卖行在英格兰西部寻找古董的经历。片子播出后反响很热烈,在英国掀起了一股鉴宝热。BBC于是决定将它打造成一档固定栏目。1979年《古董巡回秀》正式与观众见面。

 

每期节目都有一个特定专题,节目组每期节目都会前往一座英国城市,偶尔也会选择海外,当地居民可以拿出自己认为的宝物请专家鉴定。鉴定对象不仅限于“古董”,老唱片、名人遗物等现代藏品也会成为主角。鉴定过程中,古董专家不仅会给出估价,而且会对收藏品背后的历史典故、文物知识和鉴定诀窍娓娓道来,颇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英国鉴宝节目制作人说:“英国观众希望了解物品本身的故事,为什么流行,有什么意义等。”很多英国观众会被藏品颠沛流离的经历感动,一个古物鉴定节目往往成为展现英国历史的生动课堂。

 

仅“不小心” 毁坏过一件“收藏品”

 

《古董巡回秀》播出至今,官方宣称“无一例系表演”,也就是说,出现在节目中的收藏者都是真正的民间收藏人士。由于这些节目经常在英国人口不过几百、几千的小镇上录制,出现在节目中的收藏者有时就是小镇居民,因此“表演”既有难度,又没必要——反正觉得不合适的桥段,可以在后期制作中剪掉不播。

 

这一节目播出至今,仅“不小心”毁坏过一件“收藏品”,系上世纪80年代吉米·萨维尔在节目中“失手”砸坏一件看上去很古老的花瓶,但随后另一位专家大卫·巴蒂作出解释,指出这不过是一个“噱头”,被砸的是不值钱的现代低价仿品。节目本身侧重于推出高价收藏品,而“去伪”并非重点,且专家也没有毁坏私人收藏品的权力——哪怕那件藏品是赝品,也仍然属于个人财物。

 

美国

 

不太较真藏品真伪

 

美国观众对于鉴宝的态度没有东方人那么较真,“图个乐”成为第一要义,藏品真伪反而退居其次。

 

《古董巡回秀》美国版制片人玛莎伯克坦言,节目并不主张交易,但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物品的价值,所以在专家的选择上更偏向于知名拍卖行的老员工。“设置估价环节是为了节目效果,藏友自己选择是否出售,我们唯一想要的是让更多人点燃对古董收藏的热情。”玛莎伯克说。

 

鉴宝民众要讲藏品的历史

 

美国节目《古董巡回秀》,是美国数十档鉴宝类节目中历史最悠久的。该节目巡回到美国各个城市进行录制,主办方采取售票的方式为民众进行有偿鉴定,鼓励当地居民把自家的收藏品拿给节目组的专家鉴定。

 

在每一期节目中,节目组都会邀请世界知名拍卖行,免费为民众提供鉴别。一旦宝贝被鉴定为真品,持宝者还有机会向观众讲述一段该宝贝的历史故事或收藏经历。

 

故事远远比宝物值钱

 

美国鉴宝节目的制作原则是“宝贝不值钱,故事才值钱”,节目的重心是打造宝物背后的故事,因此鉴宝节目更追求戏剧化。

 

一位美国男子曾在节目中拿来了他曾曾祖父的日记,后者参加过美国内战,是联邦军队的士兵。这本日记从1864年3月记起,记录了主人从军和参加战斗的经历。专家翻阅后认为,日记中有几点不同寻常,一个是作者以普通一兵的角度谈到了对当时总统选举的看法——他倾向于麦克莱伦而不是林肯,此外他还描写了当时军队中黑人士兵的困境。最后专家给出了1500至1600美元的估价,让它现在的主人大喜过望。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