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传奇:回看陈逸飞及其艺术 2012-09-01 16:50:00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陶大珉 点击:
陈逸飞(1946-2005)——这个当年响亮的名字曾经代表着新海派文化,尤其是中国视觉艺术的标杆。他未到六十岁时的突然离世,竟然使得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界黯淡了好一阵,而他的“艺术帝国”也未能迎来中国艺术品和文化产业的“黄金时代”。

陈逸飞

陈逸飞

 

陈逸飞(1946-2005)——这个当年响亮的名字曾经代表着新海派文化,尤其是中国视觉艺术的标杆。他未到六十岁时的突然离世,竟然使得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界黯淡了好一阵,而他的“艺术帝国”也未能迎来中国艺术品和文化产业的“黄金时代”:他的绘画没有能赶上05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高潮;他的诸多艺术产业也错失了近期文化产业的国家规划;以及逸飞品牌横跨电影、时装、环境、建筑、传媒出版、模特经纪、时尚家居等领域的未来红利!

 

但陈逸飞仍然是幸运的,他逝世之前的每一段艺术履历都令人羡慕,而频频跨界的陈逸飞也由此奠定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显示出独一无二的“逸飞现象”,但这,已显然超出一个艺术家所能驾驭的范围了,也正是如此,陈逸飞似乎像徘徊在中国艺术圈之外的人士,即使他在国内外名利双收。“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是很长时间以来国内艺术界私下议论陈逸飞的经典语句;“他的艺术与现实无关,是一种人造的复古情调”,这也是陈逸飞生前大部分艺术家对陈逸飞作品的温和解读。而从他猝死,至今已近七年的光阴,此刻再来重新回看陈逸飞,回到其艺术的原点——绘画本身,是一次意义独特的温故之旅。

 

1972-1979 踱步总统府

 

谈到陈逸飞的绘画,还得追溯到其青年时代,这一期间的代表作品有:《黄河颂》(1972)、《开路先锋》、《攻占总统府》(与魏景山合作)(1976)、《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1977),《踱步》(1979)、《寒凝大地》(与蔡江白合作)(1980)。时值文革初期,陈逸飞提前从上海美专毕业后,便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创作室,成为工作室首批专业画家之一,其艺术才能在30年前便已开始锋芒尽展,当时夏葆元、魏景山、陈逸飞可以算得上是公认的“海上画界三才子”,正如陈丹青所回忆:“陈逸飞当年誉满上海,虽然另有夏葆元、魏景山声名响亮,但逸飞较年轻,好比现在说的‘黑马’,不容小视”。

 

二十六岁时,年轻的陈逸飞便创作出成名作《黄河颂》(1972),画面中持枪挺立着一位威武雄壮的战士,配以苍莽的河山和低飞的群雁作背景,饱满地构成了一幅浪漫壮阔的艺术境界。而陈逸飞获得最高评价的早期经典作品,仍然是至今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攻占总统府》(又名《占领南京》)(1976)。陈逸飞在未满三十岁时与魏景山合作完成了这幅巨制,全画气势磅礴,结构紧凑,以超强的视觉冲击力量和极具镜头感的热烈场面开局,把握宏大场面的群体构图更显露出画家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打破了人们长期形成的历史画习作式的创作模式。陈逸飞摒弃了传统革命题材的“红光亮”,采用了灰色调及俯视构图,在坚实的素描造型基础上,配以强烈的色彩对比,使作品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飘荡在半空中的红旗预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又同时唤起人们面对胜利的崇高感,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不仅极具创新意识,而且承担着相当大的政治风险。

 

《攻占总统府》从当时表现南京解放的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曾获全国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评选一等奖,不亚于全国美展金奖的份量,相比较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优秀的写实主义绘画,《攻占总统府》无论在绘画语言、艺术功力还是精神力量,即使今天看来,仍然有着撼人心魄的感染力,是难得一见的大气之作,在新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画面中透露出的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意志和蓬勃朝气,正是意气风发、自信魄力的青年陈逸飞的真实写照。陈逸飞当年为创作这幅作品,还专门搞了一组雕塑,以便将俯视的角度表现得更严谨,还想尽办法借来士兵服装和枪支道具作为参考对象,艺术家对于事无巨细的认真和细节的考求,此时已见端倪。

 

 《踱步》

 《踱步》

 

《踱步》(1979)是陈逸飞三十三岁时创作的力作,也是他留洋旅美前的最后作品。作为一幅别具一格的自画像,画家将自己的背影置于中国近代历史纷繁复杂的情景中,身边有一把空荡的座椅,仿佛是画家在激情和理性之间徘徊,在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感知中,体味如烟世事的变幻莫测和沧桑轮回。从《攻占总统府》的革命激情到《踱步》的个人叙事,是陈逸飞自身从激情遁入理性的深沉思索,也可视为其先于旁人的传奇人生的预兆和开篇:在画了《踱步》之后,陈逸飞感到自我个性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于是最终选择了出国。
 

双桥下的提琴少女

双桥下的提琴少女

 

1980-1988双桥下的提琴少女

 

对于陈逸飞来说,旅美的经历是其人生的分水岭,纽约更成为他绘画事业的“天堂”。1980年陈逸飞转道深圳、香港自费赴美留学,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来到全球的艺术中心,令陈逸飞大开眼界,但他并没有被裹挟进前卫先锋的欧美当代艺术体系,陈逸飞的艺术情调还是带有浓烈的古典情节,他也深知国内的革命题材已经死亡,要在纽约生存和成功必须顺应西方艺术界的审美趣味商业规则,而陈逸飞本人所赋有的写实功力和海派情调也使他向西方新写实画风靠拢,自觉地融入了纽约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

 

陈逸飞最初凭借其精湛技法来修复西方绘画谋生,同时也以此学习和借鉴欧美主流艺术,这期间他创作出两个题材:“水乡系列”和“提琴系列”。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古桥》(1983)、《童年嬉戏过的地方》(1984)、《寂静的运河》(1985) 等。陈逸飞笔下的江南水乡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是主观的、浪漫化了的农家古镇,小桥流水、仕女弄琴的古典风韵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神秘、宁静的东方世界,以唯美的方式满足了欧美藏家对异国情调的消费及想像。1985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访华时,带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赠送给时任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是一幅陈逸飞所画的《家乡的回忆——双桥》(1985):画面描绘了江南一处自然古朴、意境幽远的古镇周庄的双桥,全画蕴含中西友谊、交流的意味,这次具有外交意义的事件,使陈逸飞名声大噪。而此后,“水乡系列”被频频追捧,例如《浔阳遗韵》在1991年就拍出了137万港币的价格,使陈逸飞成为当时中国拍卖价格最高的当代艺术家。

 

陈逸飞的“提琴系列”是一组音乐题材的肖像画,代表作品是:《大提琴手》(1983)、《钢琴手》(1984)、《中提琴手》(1988)、《长笛手》( 1987)等。他把人物构置于空旷的黑色背景,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技法来描摹高贵、优雅的现代西方美人,造型异常扎实、完美,模糊的笔触进一步被隐藏了起来,画面色调转向浓郁、优雅、洋气,技巧近乎炉火纯青,犹如出自西方古典画家的典范之作,画面中的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形成微妙的呼应关系,其旋律感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大提琴少女》(1988)作为陈逸飞“提琴系列”中的精品,画面中一位少女身着紫色晚礼服矗立在大提琴后,圣洁而美丽、高贵而典雅,其外表容貌与装饰物结合了中西方人物的特点,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西方文化各自的优雅和经典之气,作品内容简约,弥漫着宁静与平和的气息,其弟陈逸鸣曾回忆陈逸飞当时在美国创作这幅作品时的“一丝不苟”:“虽然这种类型对于陈逸飞来说驾轻就熟,但从选材到构图他可以认真到茶饭不思,作画全过程花了非常大的精力,所以这幅画几乎挑不出毛病。”《大提琴少女》最早出现在1990年哈默画廊举办的陈逸飞兄弟二人联展,后被一位日本藏家用约五六万美金购得,自此再也没有露面。此后,陈逸飞带中产格调的充溢着古典唯美与怀旧情调的写实绘画,越发受到海内外藏家的追捧。

 

这也是陈逸飞在大洋彼岸成功的开始,他之后获得了新英格兰现代艺术中心、史密斯艺术博物馆和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的机会;1983年绘画《桥》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美国《纽约时报》时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而直到哈默博士的出现,才真正影响了陈逸飞的一生。陈逸飞曾为哈默画廊修复画作,从此接触到哈默本人,哈默很欣赏这位来自上海的青年画家并为其在纽约画廊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成为其代理画廊,才有了后来陈逸飞画作被哈默带去中国的外交传奇。此后,陈逸飞画展接连在华盛顿、东京等地成功举办,其绘画之路开始风生水起。

 

1992-2004 海上旧梦之山地风

 

陈逸飞在海外打开局面后,他的绘画也逐渐受到国内及东南亚藏家的追捧,而资金和资源的宽裕,使他也能够频繁地往返上海,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开始实现他人生的终极理想。从1992年开始的十余年,陈逸飞相继成立了影视公司,投拍《海上旧梦》、《人约黄昏》(入选戛纳电影节特别荣誉单元)、《逃亡上海》等艺术影片;成立模特文化和环境艺术公司;成立服饰公司;出版视觉系列刊物等;在鼎盛时期,陈氏曾拥有200多家遍布全国的“逸飞之家”店铺,直至在2005年4月拍摄《理发师》时病逝,陈逸飞的“艺术世界”至此才嘎然而止,而这些理念前瞻、运营亏本的艺术产业,实际上都依仗着陈逸飞绘画销售的不断“输血”才得以维系。

 

而在这个时期,陈逸飞的绘画也远离了最初旅美时纯美、静谧的意境,转到了更为华丽、浓厚的画面,这期间值得关注的变化是“海上旧梦系列”与“西藏系列”的诞生。后他与英国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成功签约,成为第一位与世界最具权威的画廊签约的亚洲画家,这些利好消息都令其画价开始飙升。

 

“海上旧梦系列”的代表作品有:《浔阳遗韵》(1991)、《罂粟花》(1991)、《西厢待月》(1994)、《恋歌》(1995) 以及上海旧梦系列的《黄金岁月》( 1993)、《玉堂春暖》(1993)、《春风沉醉》( 1993)等。画面中女子多身穿清末艳丽而独特的的东方民族服装,或吹箫或抚琴或执扇或“犹抱琵琶半遮面”,他笔下的倩影依依、忧郁哀怨的民初少妇,无一不是落寞凄美、顾影自怜,以一种温顺的哀怨的目光凝视着观众。陈逸飞在这批画作中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画面散发出柔和的火焰,充溢着一种温馨的把玩的情调,笼罩着一层薄薄轻纱般恰到好处的神秘感,表现出浓郁的东方韵致和情调。

 

 “西藏系列”

 “西藏系列”

 

“西藏系列”是陈逸飞自美国游学归国游览了西藏之后,发掘并创作出的一系列以西藏民俗为主题的绘画题材,代表作品有:《晨曦》( 1995)、《山地风》( 1994)、《藏族人家》( 1995)、《山人》(1996)、《神庙》( 1995) 等。风格上一反他此前作品的柔谧甜美、细腻精致,趋于粗犷豪迈、浑厚壮美,刻意凸显出藏民的粗犷、原始、神秘,以圆满的技艺、老练的笔触、新颖的构图结合色彩上辉煌的戏剧性效果,来唤起对东方的无限想象。陈逸飞以此强烈地表现出藏民人性化的情感,描绘了藏教世界的粗犷而温情的真实,也隐含着对人性中淳朴之美最真诚的讴歌与礼赞。而陈逸飞“西藏系列”中备受瞩目的当属扛鼎之作——《山地风》,在这幅巨制中陈逸飞大胆运用了镜头感十足的方式处理画面,人物设置“顶天立地”,长袖、宽腰、大襟的宽大藏服,迎风而走,画面静谧而深沉,端庄且恬静,流露出强烈的异域风情,人物造型上也摒弃了美化,表现出了主人公面容的黝黑、粗糙、苍老,笔触圆融雄健而具动感,结实又潇洒,气魄浑厚而充满力量。

 

1946-2005 未完的句号

 

斯人已逝,陈逸飞身后留下的诸多艺术产业因经营问题,已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但陈逸飞的标志性绘画仍然在其逝世的七年之间,不断地活跃在艺术资本市场,吸引着媒体的眼球:早期的《黄河颂》在中国嘉德2007春季拍卖会上被泰康人寿以4032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艺术家个人绘画当年最高价,也创造了中国内地油画成交价的最高纪录;陈氏的转型之作——《踱步》在中国嘉德2009春拍以4043.2万元人民币被上海收藏家王薇购得,再创高价。而到了近年,陈逸飞的绘画在拍场上再被追高:“提琴系列”的《弦乐四重奏》在香港佳士德2011年秋拍曾创出6114万港元的高价;而《山地风》在中国嘉德2011春拍中以8165万元的成交价再次被上海收藏家王薇购得,打破中国油画作品拍卖现今最高纪录,也再次创造了中国油画拍卖的全球纪录。

 

陈逸飞绘画的这次补涨行情,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整体资金量下挫的局面下,大陆藏家对于写实绘画偏好的显著凸现,影响及支配了未来艺术市场,尤其是绘画部分的涨落。而陈逸飞早期绘画及成熟时期的中产情调的写实作品,正契合了本土藏家对于经典性艺术的追捧,这虽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未平,国内趋于保守的艺术投资理念的显现,但对于艺术家身后大量作品的持有者来说,这是一轮期盼已久的积极信号。

 

陈逸飞生前曾说:“我不是画家,我是一位视觉艺术工作者”,但他的绘画创作还是惊人的:据估计,陈逸飞在逝世前创作约14幅画作,被估价为2500万元人民币,现由玛勃洛画廊代理,而与哈默画廊签约的12年当中,陈逸飞共售出500多幅画。陈逸飞“视觉王国”虽然已经崩塌,但或许不久,他的诸多艺术遗作的后续艺术交易,会把陈逸飞再次塑造成为一位专注、执着于绘画的艺术家,就像他曾经那样!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