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嘉晖:世界艺术金融的起源 2012-09-06 09:36:25 来源:新浪 作者:邵嘉晖 点击:
高净值人士想要降低风险而进行投资组合,寻求其他替代性投资项目。艺术品以其风险小、升值快、格调高的特点吸引人们的注意,由此,艺术品就成为投资品或资产配置工具。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贫富不均,艺术家主要依靠国王、显赫的宗教人士乃至贵族们的扶植而生存,他们在乎艺术品的创造性。也有艺术家们用作品来交换食物、支付租金。到了十九世纪,金融格局极大变化,许多皇室家族和贵族支持艺术创作,但他们只是为了用艺术品来装饰和消遣。到了19世纪末期,由艺术品经销商取而代之,他们直接提供资金以支持艺术事业。

20世纪初,拍卖行扩展业务,从最开始以销售书籍、文库和文学财产为主转而涉及艺术品。二战后,艺术品经销商、个人以及赞助商支持艺术家,并把他们的作品推向世界。60年代,由于北极星保险公司的高管自己就是收藏家,他们敏锐地捕捉到私人收藏家购买艺术品保险的需求,艺术品保险诞生。70年代,加拿大为支持国内的年轻艺术家,增加大众接触、了解和欣赏艺术品的机会,艺术银行诞生。艺术品也为金融界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艺术品作为抵押贷款工具。同时期,英国铁路基金会决定将其投资组合的资产部分投入艺术品,奠定了艺术基金。

20世纪80年代末,艺术品市场最为繁荣。当时有富裕的日本收藏家愿意以高价购买欧洲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成交价成为了艺术品价值的标志,取代了艺术学家和评论家眼中的学术价值。拍卖行、画廊的成交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能翻一倍。很多人都瞬间成了艺术品经销商,艺术顾问和学者,都想从在收藏家手上速动资产中大捞一笔。艺术品市场从业人员和艺术品价格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直到90年代初期亚洲市场奔溃,大部分贷款违约的责任由日本银行承担。原因是新入行的日本艺术家缺乏必要的知识,他们以花费高昂的价格购买到欧洲的旷世杰作为傲,“名作效应”情感的冲动超越了谨慎的心态。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日本收藏家进军印象派绘画市场的兴衰中看出估价的重要性。完善的估价不只是通过精算估计,更重的是通过直观感受。一旦市场的口味变化,一些艺术品仍具有吸引力,而一些则被当前的市场暂时淘汰。这些市场走势并非不可预测,恰有规律可循,收藏家应当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所以在艺术品领域的熟悉度和经验至关重要。

在接续经历了繁荣以及崩溃后,艺术品市场花了将近十五年的时间才恢复过来,现在艺术品市场全球化,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不仅开启了新的商业模式,也使得艺术品评估的透明度越来越高。21世纪的今天,画廊成了艺术品的赞助商,他们更在乎艺术品的成功销售,而非当初的创造性和装饰性。高净值人士想要降低风险而进行投资组合,寻求其他替代性投资项目。艺术品以其风险小、升值快、格调高的特点吸引人们的注意,由此,艺术品就成为投资品或资产配置工具。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