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博物馆资深策划人皮力在批评家年会上发言
编者按:9月16-17日,2012年第六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西安美术馆隆重举行。香港M+博物馆资深策划人皮力以《走向“反形式”的形式理论——晚期现代主义理论的转向”为题,为我们阐述了格林伯格的美学体系,对“反形式”的形式理论给了自己的认识,对现代主义理论的转向提供了更多思考。
反形式主义的形式主义理论,其实格林伯格不再谈社会批判,他重新谈到形式问题的时候,中国确定了平面性,我们在平面的空间里面有长宽高,这种关系的取消,实际上是导致了绘画的核心。从思潮主义开始,格林伯格的平面性是怎么样偷换成另外一个概念,而他的平面性怎样被转化为社会的空间。
格林伯格他谈到当传统取消了三度空间,保持一个平面性之后,媒介的重要性就开始呈现出来。格林伯格早年特别同意俄罗斯结构主义的判断,格林伯格眼中认为用非常漂亮的材料,但实际上它掩盖了这种材料原来的特性,特别强调材料本身的文化属性,所以会发现开始发生微秒的变化,会强调本身材料背后的文化属性这样的一些原则。所以在这个时候材料就开始从媒介变成了物体,直接套用这种现成的钢板来完成这样的一些作品,所以这样现成的东西就彻底被奠定下来了。
格林伯格认为我们把三度空间取消掉之后,把平面性作为绘画唯一一个原则的时候,绘画就得到了一个最根本的解放。从弗兰克开始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他的画作内框的边框比普通的边框高5公分,他是第一个艺术家开始涂边框,把外框的边缘涂黑,所以在他的作品当中一个黑色平面挂在墙上,开始变成一个黑色的物体存在这个空间里面,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细小的变化。我们的作品必须要占据这个空间,占据这个空间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要走出墙面。沃利斯强调的是一个现象,他是把格式塔心理学和现场学集中在一例,他说悬在墙上的雕塑对象没有存在的中立,要厉戒宜个雕塑对象有许多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在实际空间作用之上的重力感。
格林伯格强调的是观看,看这个事物,到沃利斯这个时候强调我们去感知,所以我们对待一个作品,当感知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再是眼睛和作品对象的感官,包括关注身体进入到这个空间里头以后,包括在观看这个作品当中的时间性的问题。我们今天的艺术不仅要从墙面超过浮雕,而且要变成空间里面真正存在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在扩展的场景中艺术。
最后临门踹一脚的人是谁呢?他把雕塑分为三种,作为形象的雕塑,作为结构的雕塑,也有作为位置的雕塑,他认为雕塑实践是一种位置的实践,这个位置探索出另外一个概念,空间到场域的变化,在这个场域里头还包括空间和环境的关系。所以在这个角度之下,整个空间观才可以发生,所以到这一分钟格林伯格的媒介性和平面性纷纷被转化为物性,转化为空间和场域。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而成。)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