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与放大——从圆明园铜兽首拍卖看艺术品的价格迷局 2012-09-25 14:33:00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乔迁 点击:
两尊圆明园铜兽首在巴黎佳士德公司上拍,在中国激起极大的民族情绪波澜,拍品最后分别以1400万欧元成交,交易当事三方,藏家、中介、买家皆大欢喜。中国人的民族情绪的发泄和媒体连篇累牍的聚焦成为高价成交的最大推手。

摘要:

两尊圆明园铜兽首在巴黎佳士德公司上拍,在中国激起极大的民族情绪波澜,拍品最后分别以1400万欧元成交,交易当事三方,藏家、中介、买家皆大欢喜。中国人的民族情绪的发泄和媒体连篇累牍的聚焦成为高价成交的最大推手。通过这件事,可以发现艺术品价格的形成的自身规律,艺术品被创作后作为一般商品时,价格基本上是围绕价值在波动,但是在不断被叙述过程中,价格也被不断放大,叙述的程度决定了价格的高低,并渐渐脱离艺术品的自身价值。但是当代艺术市场表现,普遍把价值和价格一致的假设当作真实命题的前提下,来论证高价艺术品必然潜在相应的价值,从而导致对艺术价值认识的迷失。

关键词:圆明园  艺术品  叙述 放大  价值 价格

圆明园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几天前在巴黎的佳士德拍卖会上名花有主,每尊1400万欧元,约1 亿4000万人民币,是两年前澳门赌王何鸿燊先生在香港苏富比购得马首价格6910万港币的两倍还多。几日里在各种媒体频频曝光相关消息,光是猜测买主的就有几个版本,先说估计是佳士德的高管接手,后又估计买主来自亚洲。国家文物总局更是破天荒地出台专门针对佳士德拍卖公司的文件,要求严查佳士德拍卖中国文物的进出口情况,此消息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里反复播了好几回,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无论是此次兽首拍卖,还是此前涉及到的中国文物的交易,佳士德的分公司所在地均是在法制社会监管下合法开展的。我以为,以捕风捉影的原因出台专门对一公司的制裁太小气,有点可笑,甚至本身就涉嫌违法。另外一帮大律师自组维权团赴法国追讨兽首,从策划此事到最终结果,时日不短,被媒体采访的次数也不少,不幸的是,最后巴黎法院判定追讨者败诉,原因是诉讼主体就不合要求。

其实,此次兽首追讨一定会是以失败告终,大律师们也恐怕不会不知道结果,他们当然也清楚败诉理由的确凿。一是谁告?另外是告谁?当然兽首属于谁的,谁就可以告,问题是没人说得出充分的理由证明是他的;告谁?也没有证据证明兽首当前的主人拥有它们是不合法的,也不能告,而佳士德拍卖行就是一个交易机构,拍品来源合法,交易光明正大,也不能告。那为什么还要告?据说有的人要代表中华民族去告,未免口气太大,百娃为此事有民族热情很好,但热情变不成明证也是事实。尤为莫明其妙的是,有人要以在香港注册的“爱新觉罗氏世界联合会”的名义去告,看来真的把兽首当成私家财产了,想却持民族感情满一家之欲实在不妥。如今有几个江湖书画家喜欢在名字前加上“爱新觉罗”,以为皇族高贵,岂不知是让人觉得丧权辱国者的阴魂不散。

这事不知要闹多久,中国人大多很气愤,可以理解,因为想到圆明园就会想到英法联军的大火和一百年的民族磨难,就必然认定兽首是英法联军抢掠而去的。问题是,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这样的事实。兽首究竟是被英法联军抢走还是国人倒卖出去,无从查证。但此事的热闹背后有一群人在暗自高兴,一是原藏家,做梦没想到最后有这样的好价钱;二是佳士德拍卖行,两尊2800万欧元,取买卖双方佣金,计560万欧元,在经济危机的今天这些钱真是为公司做了大贡献;三是买主,自己拿下的拍品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岂有不再升值之理,如果用以提升公司形象,那是投入十倍的广告费也难以达到的。原本平常的一件藏品,竟然引起了十几亿人的关注,促成了这件作品的天价成交,为此免费做的广告费怕是不止1亿欧元能打住的,而且不用讲回报,只讲奉献。

在两年前,当何鸿燊购得马首前后,媒体上也是热炒圆明园兽首之事,何先生是花了大价钱买的,送给了国家,爱国义举应该得到肯定。然而商人有商人的办事原则,无利润的事是不会做的,送出什么,会有什么回报,他算得清,澳门博彩业是个大蛋糕,何先生有拿一大半的权力。

圆明园兽首的价格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面世的5万美元到今天的约1400 万欧元(约合2000万美元),价格翻了四百倍。还是那一套兽首,价格涨得惊人。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品价格上涨的内在规律,即某件艺术品被叙述得越多,价格越被放大。圆明园兽首如果没有人关注,单从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来看,它价格至今应该是上不了二十万美元的。关圆明园兽首的拍卖话题已经炒了多年。前年,我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有关圆明园铜马首的价格背后》,这里全文引用,对读者了解圆明园兽首的来龙去脉有作用。

2007年10月9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发布了一个消息,圆明园铜马首已被上拍,估价高达6000万港币。一石激起千重浪,媒体纷纷报道,遂成各家评论焦点。如此就把2000年开始的圆明园铜兽首的关注度推向新的高潮。6000万港币是清代雕塑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标出的最高价格。到底铜马首值不值这样高的价格,国内该不该出此天价购回,成为讨论的主题,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中华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说,“我最反对提文物价格了,一个铜马首就6000万港币,开什么玩笑,该回归的要回归,但是回归的渠道不一定是买,我不赞成这个事情,是否是所有的文物都要用买呢?”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媒体负责人容灵芝则认为,“作为一个国际拍卖行,我们是给国家提供一个平台。至于铜马首的定价,是因为它的工艺和其它几件相比水平很高,表面的雕工非常精细。”并认为“目前的内地收藏家正变的越来越富有,他们有实力回购。”

事情的结果出乎意料,澳门大赌王,全国政协常委,澳门博彩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何鸿燊博士与卖家协商,斥资6910万港币购得铜马首并捐献国家。藏家得到理想的价格,苏富比拍卖公司得到不菲的佣金,各方皆大欢喜。

6910万港币是什么概念?如果用中国人年人均收入的12000元左右计算,大概是接近6000人干一年的收入,假设是上海的白领,年收入在7万元左右,大概也是1000人的年收入了。这样看起来很大的数字就是这样一尊铜马首的价格,所以这样高的价格值还是不值会成为许多人质问的焦点。当然,艺术品总归是艺术品,从情感上,我们习惯于用收入来衡量,可毕竟艺术品的价格还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一件商品的价格高低不能单纯看数字,要看是否物有所值。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买一幅装裱齐整的六尺写意花鸟只需要100元,而同样大小的吴冠中寥寥数笔的作品甚至可能超过1000万元。商品的价格是价值的表现,艺术品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表现在审美、历史、精神、社会等内在价值和外在商业利用价值两方面。而这些价值决定了艺术品的价格,远非般商品的成本是价格的主体那样简单。如以艺术品价格比较,2005年7月伦敦佳士得拍卖公司一件元代青花瓷罐《鬼谷下山》拍到1400万英镑,超过2.3亿人民币。毕加索的《持烟斗的男人》在2004年5月5日,纽约苏士比拍卖会上拍出了1.04亿美圆,约值当时人民币8亿多。圆明园铜马首也就是它们的几分之一,十几分之一,显然就不是多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数字。

铜马首的价格之高,按照拍卖公司的解释“马首铜像不仅做工精细,对细节的刻画也非常生动传神,无论马的眼神、嘴巴、耳朵,还是马的铺叠,都显得错落有致,自然逼真”,这样的评价可以使用在几乎所有的工艺美术作品上,对铜马首价格之高没有丝毫说服力。那么,圆明园铜马首的价格值与不值,还要看它的艺术价值的真相,这个问题一直被论战的双方所忽略。所以,有必要解释几个关键问题。一,铜马首是国宝吗?二,购买铜马首才是国宝归国吗?国宝这个词只算是形容词,文物藏品并没有这个级别,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文物为一级。我们把铜马首想象成国宝有很多原因是源于对圆明园的误解,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圆明园西洋楼当成圆明园成就的代表。其实西洋楼只是圆明园非常次要的一个局部,人们习惯地把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总称为圆明园,总体面积5300多亩,西洋楼地处长春园的东北一角,总面积共80亩左右,只占圆明园总体面积的约六十五分之一,建筑风格和圆明园整体的中国经典园林极不协调,是1847年到1759年间,乾隆皇帝出于猎奇心理,让西方传教士郎士宁和蒋友仁设计,中国工匠施工完成。郎士宁和蒋友仁并非建筑专家,大体按照当时流行欧洲的罗马巴洛克和法国洛可可建筑和西洋造园术,结合中国建筑的一些特点完成。布局相当局促,建筑安排没有变化,装饰过于烦琐,比较类似于不伦不类的布景。西洋楼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是中国第一次建设大规模的西方建筑,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西洋楼海晏堂前有水法钟,用十二星宿(属相)的造型作为喷水口,每个时辰就有相应的星宿口向水法中心喷泉喷水。十二星宿为动物头,穿中式长袍,由蒋友仁绘图,中国工匠加工铸造成青铜。蒋友仁并不是一位艺术家,无论对于西方造型还是中国造型的技巧都不够精通,从今天看到的几件兽首来看,十二星宿造型非常一般,没有明显的风格特点,更谈不上多高的艺术价值。此马即无西方传统马造型准确结构的雄健美,也没有中国传统骏马艺术的气韵俊美超凡,过于烦琐、过于圆滑、过于甜腻。当然,十二星宿铜雕只是景观喷泉的装饰物,也没必要苛求其多高的艺术水准。综合上述,圆明园铜兽首实在不能称为经典的艺术品。

另一个问题是,谁保存才算归国?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十二铜兽首就流散了,但是尚没有权威证据证明为英法侵略军抢走。目前已知道七件的下落。 1989年台湾收藏家以100万美圆在美国拍卖会上购得有法国藏家送拍的铜马首、虎首、牛首三件,然后转由台湾寒舍公司董事长王定乾收藏。这应该算是归国了吧?2000年,保利集团以1593万港币购回铜牛首、铜猴首,随后又以1544万港元购得铜虎首。这充其量只能算是国内的市场流通。2003年,由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基金会推动,由何鸿燊以600万港币从美国购回铜猪首并捐赠保利艺术博物馆。目前尚有铜兔首和铜鼠首存于欧洲人手中。而龙首、羊首、蛇首、鸡首、狗首不知去向。好象我们正陷入一个陷阱,假如知道了其他铜兽首的去向,我们还要买下去,那么,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那些藏家手里,他若是漫天要价,我们如何落地还钱呢?

圆明园铜兽首的拍卖是一个典型案例,我们不自觉地在宣传这件藏品,在不断地叙述中价格不断地被放大,这正好符合艺术品市场的运作规律,只是大多数艺术品没有兽首的运气,只能靠藏家大笔投入包装宣传,最大程度地叙述出去了。当前的艺术品价格深为艺术界所诟病。艺术品市场的短期炒作行为普遍,但是被广泛认可的艺术品价格应该反映真实价值的规律并不是真实的命题。从价值方面寻求艺术品价格规律直会陷入当前的价格迷局之中。我以为,艺术品价格表现具有自身的调节体系。我们知道,一般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反映出的价格始终围绕价值线在波动,整体平均线与价值趋向统一。而艺术品价格只在很小的比例上反映价值,价格的波动和价值是脱离的,按照另一套机制运行。

艺术品的可叙述性和被叙述是艺术品价格波动的根本推动因素。艺术品的可叙述性是指艺术品可以被语言化、文字化的解读。艺术品的可叙述性是指艺术品可以被文字化、语言化的状态,易于被解读,是易于被接受的前提条件。艺术品具有可叙述性,要求艺术品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内涵上有清晰的意指,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艺术的独特个性,反过来讲,所谓艺术的个性正是它的可叙述性。

艺术品的可叙述性是艺术传达的基础,艺术品的传播还有赖于其被叙述状况。被叙述性的程度越高,艺术品传播的范围、力度就越大,接受的人群也越广泛。被叙述的过程就是艺术品价格的放大过程。艺术品价格在原初时所体现的劳动等价,随着被叙述的过程,一步步脱离价值,被叙述的程度越高,则在越大程度上制造了该作品稀缺性的印象,而使接受者认为稀缺性是其价值所在。事实上,大多数艺术家的作品都表现艺术家独特的个性,每幅作品都是唯一的,稀缺性并非价格显现的关键。比如凡高的《向日葵》,从完成之日,其稀缺性就生成了,事实并没有在价格上有所显现。而之所以后来被卖到八千万美元,正是被叙述的结果。不同版本的美术史不断加深人们对该作品印象的时候,价格随之一步步走高。即使我们今天津津乐道于早些年市场上的泡沫现象,《向日葵》价格已经大大缩水,其实,使该作品又一次获得被广泛叙述的机会也,决定了该作品会一直处于高端价位。

艺术品价格的规律,是符合艺术市场行为的规律,符合这条规律对艺术品的推广才有可能成功,才会获得最大的投入与回报率。这条规律和艺术家的创作无关。纯粹的艺术家全身心地考虑的是创作,从创作的本身获得心里的满足。这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具有的可叙述性需要其他推广者发现,并叙述出去,从而把艺术行为变成市场行为。当然,在当代也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深知懂此规律,即扮演艺术品创造者的角色,也身兼推广者之职。他们不断重复市场上认可的形式符号,使之不断强化,就是为了轻松达成艺术品的可叙述性,同时,艺术家刻意创造个人噱头,使之成为可叙述性的一部分。从可叙述性到被叙述完美地结合,从而自己完成从艺术行为到市场行为的转变。

明白了这条规律,艺术品价格的问题就再也不是迷局了。    

 2009年2月29日  于东窗居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