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收藏》杂志记者问(节选)
记者:您在书中写到了被艺术品套牢的一族,这些富豪因为听信了艺术品具有保值升值的属性,因此拿出巨额资金购买文物艺术品,结果在需要变现的时候发现,这些东西根本卖不出理想的价钱,有行无市,不少富豪因此损失惨重,您是怎么看这样事件的?您认为文物艺术品升值保值是不能成立的谎言吗?
吴树:不能简单说艺术品投资行还是不行,而是要分析。历史上的、国内外的,这么多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人,其中的成功者是谁?这个面儿到底有多大?
以我所了解的范围观察,无论国内外,一些成功投资艺术品的人除了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同样还有很高的知识成分在其中,即使没有知识成分,也有很可靠、品质很好的经纪人——这是前提,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必须具备的。国外做艺术品投资,大部分有经纪人,这些经纪人除了对商业的了解外,要对收藏的文化也有详细的了解,对价格的发展能做出很好的判断。做艺术品投资是在经营,不能盲目。这就决定了,其实这个面儿很窄。
原来我在国内刊物上看到,国外富人理财投资是三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房产,三分之一股票,三分之一艺术品,但我采访接触得到的信息是,国外真正进行艺术品投资的不多,都是商业精英,中档收藏的人是高学历人群,如律师、医生,普通大众没多少人涉足艺术品投资这个事。
在我们中国,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具备艺术品投资的要素?我们也缺少成熟的艺术品经纪人。那些商人在某个领域,比如房地产领域能够成功,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但到了文物艺术品市场,按照以往的经验,往往就要吃败仗了。我这样说不是无根无由的,是做过调查的,这些在我的书里都有实例,我接触不少从境外市场高价买回大量“国宝”的富豪藏家,大部分都陷入惴惴不安的状态,实在让人同情。
记者:关于拍卖行业规范,国内在探讨当中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市场中缺了一个环节,即品牌古董店。在国外,古董店的价格高于拍卖行,因为坐在国外拍卖行进行竞价的,以古董商人为主,他们竞拍到自己需要的古董后拿到店里,以高于拍卖行的高价出售。他们是行家,对古董进行了把关,也有自己多年经营的品牌,会对自己售出的古董真伪负责,这就是高价的理由。作为一个古董外行,他们的选择应该是古董店,而不是拍卖行。国内的情况实际上很类似,尽管拍卖场上关于古董的真伪、鉴定责任等争得一塌糊涂,但是这些问题在古玩行家的圈子内似乎不是问题,一件东西往古玩行里一放,开门、不开门、有争议,很清楚,各有各的价钱,所有的乱相发生在外行并与外行有关的业态上,所以,我觉得还是那个问题,就是藏家对于拍卖行要有一个定位,而对于拍卖行的制约可能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拍卖台下藏家的眼睛,下一波潮流应该是古董店的兴起,您觉得呢?
吴树:我觉得你的想法、预测过于理想化,过于乐观了,为什么?我有两点理由:第一,我们的古董店是什么状态?在多长时间能改变目前的状态?从目前来说,古玩城里的这些古董店,无论从商品品质和经营品质,短时间内还达不到比拍卖更可信、更高档、更好,更不要说能卖得更贵。在高品位的艺术品上,古董店还远远不是拍卖公司的对手——有哪一家古董店可以竞争得过嘉德、保利?一般的平民阶层,中产阶级,也很少进古董店买东西,大部人去潘家园去“捡漏儿”。还有就是通过熟人买,认为某一个人可靠,然后买这个人的东西。
第二点,你要卖高档商品,你不可能不涉及到富豪阶层。这些富豪,江浙有一批,山西有一批,广东原来有,后来不干了,上海有点买画的……这些富豪,大部分是在发家致富后进入艺术品市场。他们当中多数人自身文化素质都不是太高,不了解艺术的真谛,也不能正常认识文物艺术品真正的价值。他们凭什么买东西?那就是看别人买了什么,有没有赚钱。和炒股炒房是一样的。以小商品经营者的意识搞艺术品投资,风险相当大。他看某某买东西是不是赚钱了,那某某又是根据什么呢?就是根据拍卖公司,像苏富比、佳士得。对国内的古董店,他们都不会进门的。作为有经济实力的藏家,他的选择,买东西的场所,也都是拍卖公司。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
记者:您在《谁在拍卖中国》一书结尾中对日本记者“佳士得恐惧症”描述触目惊心。此前,我们对于日本艺术市场的描述顶多是随着经济持续低迷,艺术品市场一蹶不振,而日本记者却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日本艺术品市场的崩溃是血淋淋的崩溃,他们被阴谋暗算了,他们从全球顶级拍卖行以世界纪录价格购买的艺术品竟然是假货,日本人投资艺术品不是血本无归的问题,而是投资人投海自杀,以生命代价了结的……在书中没有看到您更多的评价,您是怎么看日本文物艺术品市场崩盘这件事的?您觉得我们今天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和日本当年,相似度有多少呢?
吴树:《谁在拍卖中国》以苏富比开篇,以佳士得结尾,确实是一个有意的安排。也是提醒国人,在日本发生的事情,不要重复在我们身上。
日本人的心态是“小国大民”,他们在经济崛起后急于找回“大民”的感觉,因此落入了陷阱之中。日本企业家自杀的不是一个两个,很惨的,是血淋淋的,甚至油画买回来,还没拆开呢,就被银行拿走了。
我们的问题是还没感觉到什么。我们是“大国小民”,在帝国的温床中生存了几千年,一声炮响,把我们一个封闭的、自傲的民族彻底打趴下了。再经历了二战劫难、文革劫难,就变得很自卑。中国人现在虽然富起来了,但并没有从心里面站起来,很容易受到外界文化的冲击,人家树立起来一个标杆,我们就顺着向上爬。中国人的这一波收藏热兴起不是偶然的,是有原因的,一开始就是西方资本设计的一场针对中国人口袋的游戏,所有范本、游戏规则,还有文化话语权、拍品定价权都由他们说了算,我们的拍卖行跟着去操作。
一种商业模式和一个地区人格现状也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的收藏市场状况在欧洲不可能发生,在亚洲却发生了,日本、中国,不管是“小国大民”还是“大国小民”,都成了西方资本家的“套中人”!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没有完全重蹈日本人的覆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人从一开始就赌上身家性命去买西方的油画,而我们的买家先是去了潘家园、古玩城,买赝品最多也就是几千块、几万块钱,不会因此倾家荡产。像日本那样“傻玩儿”买东西的少,像日本那样的心态,那种张狂的心态是没有的。因为从一开始我们一级市场上的赝品就与天价拍品如影随形,让很多买家望而生畏,即便是后来有了二级市场,但买家多少还是有点心有余悸,不敢舍身去搏;
第二,由于现行《拍卖法》的容恶性强,我们的二级市场游戏规则失去了法律约束,你买到了假东西也不要紧,再补充几个故事,重新拿去卖了便是。不过,这些并不值得我们庆幸,我们虽然没有像日本人一样去搞自杀性收藏,但由于收藏人数之多,投资赚钱的愿望之强烈,使得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全民性的整体疯狂。
【编辑:于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