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俊:画坛“封号”面面观 2012-10-11 08:39:37 来源:《中国书画报》2012年第76期 作者:范美俊 点击:
当下,画坛的各种“封号”实在太多,而且真假难辨。多年前江湖上流行“世界虎王”、“宇宙猫王”、“天下第一鸡”等称王称霸的符号。现在的封号依然有,有政府机构颁发的,有媒体组织的、有好事者策划的。

当下,画坛的各种“封号”实在太多,而且真假难辨。多年前江湖上流行“世界虎王”、“宇宙猫王”、“天下第一鸡”等称王称霸的符号。现在的封号依然有,有政府机构颁发的,有媒体组织的、有好事者策划的。如,各种职务职称、先进评优、赛事奖励、考级证书,还有诸如“×坛百杰”、“××七子”、“××派代表画家”、“最具升值潜力的画家”等来历不明的封号。若没有这些,则哀怨地自封“实力派”。

过去的人对待在世时的荣誉往往如爱护自己的眼睛这样珍惜,甚至极端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地步。我爱人的爷爷(罗朝良先生,笔者注)曾响应“抗美援朝”号召赴朝作战,归国后在军队里的某次学习中被评为先进,进京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爷爷在文革及后来的日子里过得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晚景凄凉,但那张与领导人合影的大照片永远都高悬在其不大的屋子里的正中央,下面则是饭桌兼书桌。在这张黑白照片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端坐前排,后面密密麻麻上百号穿军装的人中爷爷的位置在第五排靠左一点。我理解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浸润过的爷爷,他看重的就是这个。

2011年底,某报评选的“十大年度人物”出炉,曹意强因为“艺术学”成功升格为一级学科所做的努力而位列第一。与其聊到该事,他说前两天已接到报社电话刚获知了这事,说明其当选是众望所归。但是,该评选还是有点小遗憾,该报所在省份的获奖者几占一半。而在一些较为重要展览的评选中,如多个省市自治区搞的几届“西部大地情”美展,或许是东道主意识获大奖者没有主办省份的画家都很困难。多年前画坛“百杰”、“人物”之类的封号,我还真的以为经过了如诺贝尔奖那样的严格评审,后来才知道获封都是有代价的,因此其权威性让人质疑。我曾参加过一些不收费不退稿的展览,有的一投就中而且很快收到了“金奖”证书,但只见“纸”不见“金”,如果要奖杯奖牌之类的则需另行付费。可见,这类“金奖”多么的没“含金量”。某报的专刊,题目是《××展二等奖获得者……》,看后觉得悲凉,难道实力一定要通过获奖来证明?当下的展览即便是严肃的国展,其中有怎样的人情世故大家都懂。2010年,在网上看到我被某机构授予“四川省美术理论·评论奖”,但是,我怎么不知道啊?问另外两位获奖者,他们也不知晓。这个奖,还真是有点意思,颁奖者都不当回事,获奖者能当回事?当然,也有人对封号很淡然,朱青生曾荣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谈及该事,他说:“每年都在评,这算什么呢?”

封号通常是为了表彰在某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如1953年九十高龄的齐白石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再如朝鲜、前苏联官封的“功勋艺术家”。在民间,也有吹捧性、玩笑性的封号,如启功被文物界封为“国宝级的人才”,徐悲鸿评价张大千“五百年来一大千”。其实,没有任何机构会授予这些称号,也估计也没人敢接受这么大的一顶帽子。据说,启功家的门口有时会贴上一张“熊猫病了”的字条,算是对老先生“国宝”封号的一种回应。画坛的各种封号实际上是画家的外衣,在注重名头和符号的商业时代,一件好的“衣服”能够增加作品的附加值,一个好的封号往往能够带来更多的封号。但无需讳言,画坛也充满着大量名不副实或言过其实的东西。面对画坛各种名目繁多的封号,信,还是不信?估计,还得擦亮眼睛辩证地看,不以封号论英雄。

对于画院院长等职务、大学教授等职称、硕博士生导师等资格,以及画家所在单位、美协会员等身份,虽然也有封号的含义,其实更多的是担任社会工作的一种职务或身份。如果实实在在地通过了官方半官方机构的考核,可以质疑其水平,但不能质疑其身份。同样,一些重量级的展览如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表彰取得重要成就的奖项如“中国美术金彩奖”,因级别高而且评选严格而值得信任。

而五花八门的画坛封号,大部分是真假难辨的虚晃一枪。某报经常以“著名画家××作品欣赏”作为头版头条,而这个“著名”是谁封的?有多著名?无人知道。现在出来混的艺术家,在其宣传资料中即便没有“著名”等字眼,但获奖无数、封号一大堆、大作被各国收藏、被电视台宣传N次,其潜台词是:能不著名吗?那种动辄以“著名”、“最具投资价值”、“最具升值潜力”、“最具学术含量”、“市场一线”“××画创始人”等冠名,因缺乏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支撑,让人觉得其中有诈,如同当年流行掏钱上《名人录》,最后却可悲地成了“人名录”一样。当然,任何人都可以自封“当今马远”、“我朝王羲之”、“吴道子再世”,甚至是“中国最著名画家”、“独步古今画坛第一人”,但仅仅是自封而已。

古人十分看重所谓的“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朽,还是不朽?多半是身后之事,一些封号或谥号也大都是后人所给,即所谓的当代做事,隔代修史。而今之大多数人等不及了,通过各种手腕窃取尽量多的封号以获取更多的现实利益。出于推新人、表彰先进目的,画坛各种封号的颁发无可厚非。但好事要办好,不能随意向社会滥发帽子,特别是那种有一己之私的帽子。道理很简单,帽子多了,没有用;帽子大了,没人信。一些大而无当的封号甚至会成为笑柄。

暑假回老家和小学三年级的侄儿在一起,在宽敞的客厅一角的墙壁上全是他花花绿绿的获奖证书。其中,有一张小小的奖状竟让我高兴了好几天,上面写道:“范彦初同学:经认真评选,获得‘最能吃’称号。”当然,这样搞笑的东西还很多,据说,有小学生在填写表格“所获奖惩”一栏时犯难了。想了半天,歪歪扭扭地填上几个字:“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康师傅‘再来一瓶’奖励。”笑话归笑话,但社会环境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不让人深思。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