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之父罗伊-斯科特带来别样孙悟空 2012-10-15 14:11:38 来源:东方网 作者:奚亮 点击:
罗伊?阿斯科特是国际公认的媒体艺术先驱,他以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和电信学引用到媒体艺术创作中,致力于研究数码和远程通讯网络对于意识的影响。

新媒体艺术之父罗伊?斯科特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已于10月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隆重开幕。上海双年展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之一,也是被公认为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今年的双年展主要包含了主题展和城市系列展两部分,其主题为“重新发电”。而在城市系列展的“溯源”板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罗伊?阿斯科特的“合成控制论”与全球50位作者正在创作的《西游记》。

罗伊?阿斯科特是国际公认的媒体艺术先驱,他以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和电信学引用到媒体艺术创作中,致力于研究数码和远程通讯网络对于意识的影响。2012年阿斯科特受邀加入德稻学院,以媒体艺术领域杰出艺术家,理论家和具开创性视角教育者身份,继续在中国在上海传播其对于艺术,科学,科技与意识方面的研究。
此次双年展上阿斯科特的“合成控制论”展区,主要展示了其作品——文之肌理。文之肌理: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原创作于1983年。本届上双将呈现这部作品的四种不同版本:文之肌理: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1983版(图片资料);LPDT2,2010(第二人生虚拟现实版录像选段);LPDT3,2012(第二人生虚拟现实3D互动桌面装置),和西游记: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2012(全球线上写作计划)。

日前,记者专访了新媒体艺术大师罗伊?阿斯科特,为大家解读其核心理念与以及此次参加上海双年展的情况。

记者:您是国际公认的新媒体艺术的先驱及创新理论家,也是“互动性计算机艺术(下称电信艺术)”方面最有力的代言者。那么电信艺术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门类?对于我们现在而言,是否还没有普遍接受?
罗伊?阿斯科特:其实,电信艺术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走近一栋楼的时候,我们的自动门感性系统识别到了后,会自己打开。又或者是我们待在房间里面,觉得射进来的阳光很热,它就自动的降下窗帘来。这种“互动”其实就是电信艺术中最老最原始的例子。

概括的来说,电信艺术就是我们的艺术家通过运用电信、网络技术,进行一些转换。比如,我们可以运用网络任意的将一个固定的展厅、画廊移动到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作品从墙上移动到桌上。这些都是通过我们的电信技术来实现的,当然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我们在欧洲也有一个虚拟的项目,叫做“第二人生”,中国同样有类似的项目。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面我们有许多建筑,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自我,我们把这种自我叫做“阿凡达”。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面可以互动,交谈、设计,我有一个学生甚至通过设计虚拟的服装来换取真实世界的金钱。

就现在的科技发展,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到达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见到你想见的任何一个人。不管你是设计师、艺术家、客户或者是建筑师。而电信艺术的中心,我们讲求的就是“互动性”。

记者:对于这样一种新媒体艺术,是否会对传统艺术带来很大的冲击?

罗伊?阿斯科特:首先,在传统艺术中,我们的艺术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去一个作品面前“阅读”它,不管它是画作、雕塑或是戏剧。而我们这种新型的艺术,讲求的是一种“互动”。你可以和环境、画作、雕塑本身产生互动,我们通过一些动作,使得它们发生变化。而只要有互动,那么就很难有固定的一个作品。我们的参观者、使用者其实都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不管这种艺术是以文字还是影像的形式呈现。这也是我们在艺术领域的重大革新。

其次,我们现在的互动也变得更加先进了。它可以带有记忆,可以识别人本身甚至是其需求。比如说,你忘记带车钥匙了,通过某个媒介会自动提醒你。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高速网络带来的革新,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越来越快,越来越详尽的得到数据,也因为这样我们的文明和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的发达和先进。

因此,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看到,物理形态的、有形的艺术和我们电信艺术的交叉。在过去,这两方面是没有交集的。但现在这两种艺术的结合,使得我们的艺术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可以通过电信网络,让我们物理的艺术世界变得更加智能化。

记者:为何会以“文之肌理”这样的一个名词来涵盖您所有的作品?此次双年展上的《西游记》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作品?

罗伊?阿斯科特:以“文之肌理”(La Plissure du Texte)命名,当然是我向罗兰?巴特的《文之悦》(Le Plaisir du Texte)的一种致敬。这一题目不仅适用于以此命名的三件展出作品,更是可以作为我所有作品的概括。在我的艺术中,我希望把褶皱与快乐、文本与组织合并起来,从而产生亲切感和共鸣,这样,我相信远程通信的拥抱也能产生爱。

关于此次双年展上的《西游记》,我们邀请了全球范围内的创作者加入我们的版权共享创作组,共同完成文之肌理的升级版作品,新版作品的灵感来自同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而在西方则以译名Monkey(猴子)为人所熟知。作品中的集体线上写作过程将通过全球运行的Skype平台呈现给观众。所有创作者均被邀请用自己的母语写作,通过谷歌翻译软件与其他各国创作者保持沟通。

创作《西游记》的共有50位作者,这50位作者25位来自中国,另外25位在世界各地。这些作者会选取神话故事当中的一个角色,有些是《西游记》中的人物,有些是国外神话故事中的。而我把每一个角色都叫做“阿凡达”,那么这些作者是站在这个角色的角度来写我们的《西游记》。所以现在在双年展的墙上,有一个滚动的屏幕,上面就会不断的更新滚动作者们所创作的故事。

记者:既然事先已经分配好了原本就存在的、为人所熟知的角色,那在创造作品的过程中,作者是否会延续角色本身的特点来描绘?这样的话作品是否会变成一部神话人物的故事汇?

罗伊?阿斯科特: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是任意作者自己的创作的,比如就拿孙悟空来说,作者在创作中必然会带有一些其原有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必须的,因为这个角色的身份是由我们的作者赋予它的。所以作者都是通过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创作。所以在故事创作过程中,有许多不能预知的可能、惊喜发生。故事中,他或是会像寓言一样讲述一个道理,也可能只是一个玩笑。而其中,我认为这部故事的创作过程才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因为50位作者通过网络的互动彼此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会传递同一个故事不同的态度。通过50个人的创作,故事本身的内涵也会得到极大的丰富。那么作为观众,去阅读这样的故事同样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觉得,这个过程更是一种休闲一种乐趣。

另外,待50位作者创作完成后,我们也不会对其创作出的作品做整合或者是编辑等等。我们会像档案一样原原本本的保存与呈现。最重要的是,我们最终会将作品呈现在网络上,或者以博客的形式,因为这样观众就能够与之继续互动,作出评论甚至继续创作,使得作品永远鲜活。
记者:您在双年展上的展出已经近半月,那么就您的了解,观众观展后的反响如何?是否都能从中解读出您的思想?

罗伊?阿斯科特:观众反馈有两个层面。有5位来自纽约的知名评论家,就非常喜欢我的作品。他们就一直在我的展厅,做一些思考、记录等等。在我的展厅中有一个作品,在桌面上放了许多塑料制成的厨房用具(记者注:阿斯科特认为桌面是互动的载体),桌子旁边有两把椅子,不同的人来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都不一样。比如说,很多学生会对这些工具创造一套使用的规则来。而小孩子们,就会像玩过家家酒一样。当然,也有全家出动的,比如就有一家子,父母在旁边看着,任自己的孩子去创造性的玩耍。因此我在双年展上的这些作品都是受到好评的。
记者:您此番来沪参加双年展外,还决心把自己的理论传播给中国。请谈一下这方面情况。

罗伊?阿斯科特:在欧洲和美国,有人说我是“电信艺术之父”,因为是我创造了这个术语(电信艺术)。对于现在一些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艺术家来说,我们需要融合电信和电脑的体系,来进行研究。这也是我在自己的研究中心正在做的事情。

那么我来到上海,也是想要把这样的一种教育研究模式带过来。我在这儿通过和“德稻教育”的合作得以实现。我要用我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这边的艺术教育质量,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在电信艺术领域的研究。我们要做的现在的互动,不仅是存在于屏幕上,更是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创设一种理论的、带有批判性的环境,让我们的艺术家在当中自由的发展。

举个例子来说,随着现在文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子一代”,这一代的成长过程都伴随着电脑,电脑就像是他们自身的一部分一样。可是这代人的老师却是电子的“移民”,他们不了解技术。有可能老师在黑板上讲授课程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学生在台下已经通过网络,通过谷歌、IPHONE、IPAD得到了更多的信息。所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技术变得更具互动性了。这也是我们对于教育、办学一个很大的概念性的转变。

【相关阅读】

上海双年展店口馆引发全球关注

过去过去 未来未来 99艺术网10月8日至10月14日展览预告

表达城市气质需要智慧艺术——2012悉尼双年展、上海双年展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