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第三届中国(杭州)艺术品收藏与鉴赏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经济副理事长史晋川发表了题为《艺术品收藏的供需与经济周期》的演讲,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我国艺术品市场需求的特征以及经济周期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首先,从艺术品市场的供给特征方面来讲,艺术品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具有非常典型的稀缺性。
史晋川认为,这些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供给弹性是非常小的,或者是完全没有弹性的(“供给弹性”即在市场供给活动当中供应的量和价格的关系)。用经济学的供需曲线来表示,如果说纵轴是价格,横轴是数量,不管价格如何上涨,数量一直是一条直线。
第二,艺术品进入市场作为一种商品,就有跟其他商品一样的特质。
一些影响其他普通商品的因素,也可以对艺术品的市场形成影响。但是同样的因素对艺术品市场形成的影响不完全一样。影响艺术品市场的需求因素首先是收益其次是财富。史晋川解释收益和财富有所不同,收益是某一个时期的量而财富是一个时点上统计出来的存量。财富的存量以及收益的流量都对艺术品市场需求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第三个影响因素是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即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简单的说,通货膨胀时期对艺术品的需求应该会有相应的正面刺激作用,而通货紧缩时期对艺术品市场的需求一般情况下会是一个负面的抑制作用。
第三,对艺术品市场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预期。
市场行为者、供求双方对这些艺术品本身的价格预期非常重要。一般来讲,预期一种商品价格会上涨,市场需求就会是正面的促进作用;预期一种商品价格会下降,市场需求则呈现负面的抑制作用。在艺术市场上绝大部分都是静态预期,很容易暴涨、暴跌。艺术品市场很多是理性的预期,它可能就显得比较的平稳。
最后一个影响艺术品的因素是偏好,对一种产品的需求强烈,也会导致需求大幅度增加。
从中长期来说,特别是对于艺术品产品这样的市场来说,对艺术品偏好的影响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教育程度,二文化修养。从国际艺术品收藏市场看,改革开放之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艺术品需求很大。史晋川认为国际市场对中国艺术品偏好的形成与这种偏好背后的文化附属国家或者附属经济体的发展实力是有关系的。实力越雄厚,这个国家向世界传播的文化实力就越强了,渠道就越宽。这种情况下就相对容易形成其他体系的人对该体系的艺术品偏好。
此外,史晋川又阐述了艺术品市场与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趋势的问题。他把1980年到2030年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长周期,这个周期的特征是技术信息和革命性的变化,和大规模的产业运用和拓展。1980年到2005年,是这一轮经济周期向上走的阶段。2005年到2015年是这个周期中危机的酝酿、爆发和扩散期。2015年到2030年,是这个长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经济从萧条到震荡中缓慢复苏,然后进入顺利平稳的复苏期。史晋川希望他的这个判断能对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参与者一些启示。
一般来说,在长周期的上升繁荣期,它的财富效应、收入效应、价格效应、市场预期效应都是正的。而在长周期的衰退、复苏期,它的财富效应、收入效应、价格效应和市场预期效应一般会比较趋向于负面。
目前所处的阶段是经济长周期的酝酿、爆发和扩散期。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是从衰退到震荡中缓慢复苏的一个时期。从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是正面的。史晋川说:“经济向上的周期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总体是正面的,而向下或者是波动、复苏的阶段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总体上是一种不太有利的。但不排除这个过程中外部一些因素对艺术品市场产生一些另外的影响。”
【相关阅读】
【编辑:于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