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云南画派的潮起潮落 2012-10-23 10:15:1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王受之 点击:
前两天,和一群设计界、美术界的朋友聊天,讲起国内的艺术家在海外的境遇,聊起了“云南画派”。我是1980年代去美国教书的,原本想通过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机会,学习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趁机做点艺术史、设计史的研究,没有想到一口气就教了25年,人生一小半在美国大学里度过了。

云南画派

云南画派

前两天,和一群设计界、美术界的朋友聊天,讲起国内的艺术家在海外的境遇,聊起了“云南画派”。

我是1980年代去美国教书的,原本想通过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机会,学习国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趁机做点艺术史、设计史的研究,没有想到一口气就教了25年,人生一小半在美国大学里度过了。回想起来,收获失落各半,自感收获最大的反而是练出了一种宠辱不惊、平和淡定的心态。这些年来,因为近距离和艺术打交道,和艺术家打交道,一不小心就见证了不少国内艺术产品的兴衰荣辱,感叹良多。其中“云南画派”的潮起潮落就很有戏剧性。

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到1976年下半年才结束。十年动乱,国门闭锁,国内的艺术界完全不知道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从1977年、78年开始,随着国内气氛逐渐的松弛下来,几十年来单一的苏联学院派写实主义风格也开始出现裂纹:先是讨伐“文革”的“伤痕艺术”出现,跟着就是在街头表示政治异议的“星星画展”被封禁。1979年洛杉矶帕萨迪纳的“亚洲太平洋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中国现代艺术展,“伤痕”占多半,其他是模仿西方各种形式的作品,从印象派到波普都有一点点,当时并没有受到西方收藏家的重视,这些作品基本没有产生市场价值。时隔不久,装饰性强、情色味道很重的“重彩画”出现,几年之内成了气候,在美国商业绘画中大出风头。

顾名思义,“云南画派”就是来自云南省的一个画派,其实内情要复杂得多。我们都记得曾经有一阵子在美国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装饰性风格的画,卖得极好,是用正方形的“高丽纸”画的,线描重彩,题材多半是半裸的少数民族少女,纸面肌理很特别。跟着就是“云南画派”这个术语的出现,术语的创造者是一位美国艺术评论家朱安·科恩夫人(Joan Lebold Cohen),1988年她出版了一本书,题为《中国新艺术:异情和情色“云南画派”》( China's New Art: Exotic and Erotic : YnnnanSchool,  ARenaissance in Chinese Painting ,Fingerhut GroupPublishers: 0-961977-0-8)。1970年代下半期、80年代初期,科恩夫人曾于跟随做律师的丈夫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在当时刚刚出现的中国大陆新潮艺术圈内颇有影响。她因为是学艺术史的,因此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举办过一些讲座,有机会认识了一批文化大革命“劫后余生”的艺术家,写过一本《新中国绘画: 1949-1986》(the New ChinesePainting, 1949-1986, Abrams),应该是文革后第一本由外国人写的英文版中国现代艺术史。回到美国后,科恩夫人受商业画廊的委托,写了这本“云南画派”,那本书的出版商,是芬格赫特(Fingerhut)公司;这个公司的老板叫艾伦。芬格赫特,就是“云南画派”核心画家蒋铁峰的画商。接着,又有评论家克罗兹(Ralph C. Croizier)在《洛杉矶时报》发表长篇评论,其时我刚刚从费城转到洛杉矶教书,有机会接触到这个过程。

高丽纸是重彩画的物质基础。宣纸是用檀树皮为主要原料做的,打湿了之后很容易破,因此用笔、敷色要小心;高丽纸是用稻草为主要原料做的,原来是东北人在冬天糊窗户用的,现在去故宫西六宫参观,还可以看见皇宫房间外面是用高丽纸糊的,应该是满洲人兴起来的。因为是窗户纸,因此纸厚且韧,可以用很稠的颜色反复渲染也不破,甚至连西洋的水粉颜色、丙烯颜色都可以受得住,是接近宣纸中尺寸最大、价格最低廉、韧性最好的一种土造纸。不过如果用来画水墨,就没有宣纸独有的那种笔墨细腻感,因而始终未被国画界采纳。这种纸据说是1950年代黄永玉偶然发现可以用来画重彩,张仃先生后来也用。我看黄永玉在写回忆录中提到他在“文革”后期曾经去上海看林风眠,给他带了几十张高丽纸的记载,我自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画大宣传画,也是因为价格特廉而用的高丽纸。文革后有人尝试在高丽纸上画油画,纸张吸收了所有的油,毫无光泽,也是一种风格。不过真正把这种纸张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还是蒋铁峰。

蒋铁峰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高材生,师从黄永玉,师生关系很好。黄永玉当时作木刻,铁丝一样的线条,极具线的张力,好像水印木刻“阿诗玛”,黑白木刻“春潮”,都是中国木刻中的上佳作品,对蒋铁峰影响很深。他毕业后到云南昆明的出版社工作,开始用高丽纸画,铁线勾勒,重彩渲染,题材往往是体态丰腴的女性,非常养眼。“文革”刚刚结束之后,第一批这样的画在国内报刊发表,一时轰动。我当时在广州美术学院教书,从助手手上的画报上第一次看到,能够摸索出这样一条新路,很令人高兴呢!

据说那时已经有画商从香港去找蒋铁峰买画,之后又继而有美国画商订购。蒋铁峰是一位低调的画家,关门画画,闲下来就打打乒乓球,不烟不酒,也不喜欢应酬。画得好,并且勤快,因此作品数量很大,80年代初期受画商邀请去美国时,他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作品和资金了。赴美之后,他开始在明尼苏达关门作画,之后移来洛杉矶,住在一个叫做阿尔罕伯拉(Alhambra)的小城里,这个时候他的重彩技法已经很熟练了,在纸上用揉皱、皴擦、反面上色各种方法,肌理越显复杂。他的画商芬格赫特专心打造,请了科恩夫人写书,提出云南画派说法,他的画价也就与日俱增了。

根据区欣文先生近期在一次访谈中的说法:“地处边陲的高原云南,向来是生产艺术的温床。一大批艺术家齐聚于此,包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丁绍光、中央美术学院的蒋铁峰、四川美术学院的何能等人,他们都从外地分到了云南工作,并因为共同的爱好,常常走到一起。”“1982年5月,香港大一设计学院教授林信举荐丁绍光,蒋铁峰,何能,区欣文参加中国著名画家大战,自命为“云南画派”,结果一炮而红,震惊了世人。”

由于用高丽纸画的重彩画具有很好的市场,因而一时间投入者众。其中不乏很有个人特色的画家,比如中央民族学院的刘秉江、周菱、秦元阅,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肖惠祥,湖北美术学院的唐大康等。其中丁绍光的商业意识最强,画面直白,更容易讨喜。他的画商叫做西格尔(John Seagall),绝对是要把市场做大做炫的那种犹太人。到1988、89年前后,重彩画在美国形成了芬格赫特、西格尔对峙的局面,偌大的洛杉矶艺术展(

LA ArtExpo)入门位置,两家画商摊位庞大,对面抗争。我们这些刚出国门的人从未见过这种架势,还不习惯艺术市场这种运作方式,真是有点目眩。没有多久,原作画价达到几十万美元一张,有限印刷(serigraph printing)也卖到数千美元一张,是当时国内来美国发展的艺术门类中市场价格最高的。

国人有个习惯,就是什么卖得好就一窝蜂上,质量拼不过,就以低价争夺市场。重彩画当时面临的局面就是如此,本来蒋铁峰开始探索的时候,大家都很看好发展前途,然而几年之内,居然出现了一大批人搞量产。1993年我去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看画展,有个画廊老板私下找我去他的画廊,看看他从大陆收回来的一批重彩画。画柜一打开,里面竟有几百张之多,是大陆一些美术学院的学生模仿丁绍光画的,收购价仅仅是几十元人民币一张,那一瞬间我就知道重彩画的日子可数了。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