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为理解和尊重而奋斗 2012-10-29 10:00:46 来源:《画廊》杂志 作者:胡震 点击: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行为艺术界活跃了40多年,她的很多作品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节 奏0》(1974年),《无量之物》(1977年,2010年重新实施),《七个小品》(2005年)以及《艺术家在现场》(2011年)等等。

阿布拉莫维奇:《巴尔干情爱史诗》(Balkan Erotic Epic)

编者按: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行为艺术界活跃了40多年,她的很多作品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节  奏0》(1974年),《无量之物》(1977年,2010年重新实施),《七个小品》(2005年)以及《艺术家在现场》(2011年)等等。玛丽娜对人类身体极限的挑战,对心理的可能性以及行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关系探索最终不仅让大众真正地理解并且尊重行为艺术,而且改变了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另类艺术形式的格局,成功将其融入主流艺术。作为一名具有超凡魅力的行为艺术家,玛丽娜对行为艺术的解读无疑会引发我们对行为艺术的更多关注,毕竟,行为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在今天的中国要想获得广泛的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你在行为艺术界活跃了近四十年,你的很多作品都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括《节奏0》(1974年),《无量之物》(1977年,2010年重新实施),《七个小品》(2005年)以及《艺术家在现场》(2011年)等等, 你一直在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探索心理的可能性以及行为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关系。作为当今行为艺术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你是怎样理解行为艺术的,坦白说,这种艺术形式即便在今天的中国,还是很难得到认同?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以下简称“玛”):我在这个职业生涯中奋斗了40多年,去让大众理解并且尊重行为艺术。我逐渐改变了行为艺术作为一种另类艺术形式的格局,成功将其融入主流艺术,而这也过去十来年的事。这个过程很缓慢,也很艰辛。我不知道中国的环境怎样,无法更多地去谈论中国的形势,也无从得知为什么到现在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没有更受认可。

记者:2005年,一位名叫何云昌的中国艺术家,在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的尼亚加拉河实施他的行为艺术作品时,被当地警方带走。2007年6月8日,丹麦艺术家马可·埃瓦雷斯地,在法国勃朗峰峰顶用红布覆盖峰顶,他还拿着一根20英尺(6.1米)长的杆子,杆上的旗面上写有“粉色国度”字样。他被逮捕了,因试图要把峰顶染成粉色而被拘留,尽管他是为了提高大众对于环境恶化的注意。2011年,成力,另一位中国画家,和一名年轻女士公开实施性交行为之后被判劳教一年。大众,有时即便是那些所谓的专家,似乎也会把行为艺术和暴力、性和自虐等等混为一谈,你怎样回应行为艺术中那些不落陈套的想法和行动?我们是否应该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避免行为艺术中出现此类极端现象?

玛:我今天的立场是,艺术家必须要有自由去表达他们的想法,同时公众也有自由去接受或者拒绝他们。我不想去评论任何一个你所提到的行为特例。我想借机转向艺术史来谈谈这个问题。记住,建筑师艾菲尔,当初在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时受到来整全世界急剧的反映,而现在当时的那座塔已然成为巴黎的象征了。有时,一些行为或观念会超前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有时,艺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并以恰当的方式理解。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对艺术家而言最糟糕的莫过于对他们的作品漠不关心了。

记者:曾经,你公布过《一位艺术家的人生宣言》,当中你特别奉劝到,一位艺术家要避免爱上另一位艺术家。你怎样看待你和乌雷12年的关系和合作?或者说那和行为艺术有关联吗?

玛: 我的艺术宣言充满了矛盾,你提到的这个例子就是诸多矛盾中的一个。我人生中最至爱的两个人都是艺术家,但两段感情都以悲剧收场。我不是在承诺说以后我再也不会爱上别的艺术家了,我在宣言中想要表达的东西是根据我的经验得出的,即如果可以的话,我们要避免爱上别的艺术家。

记者:在回答行为艺术和戏剧的区别何在时,你坚持说“作为一个行为艺术家,你必须得要恨戏剧,”因为“戏剧是假的……刀是假的,血也是假的,情感也是假的。行为艺术恰恰与之相反:刀是真的,血是真的,情感也是真实的。”我明白你在行为艺术中尤为强调的“真正的现实”,但是一些行为艺术家却似乎把行为和实验戏剧熔合在一块儿了。你怎样评价当今和未来其他艺术形式整合到行为艺术中这种现象?

玛:对于作品和他们所生活世界,每个艺术家都有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态度。这好比你作为一个艺术家刚起步时,必须得要不认同你父母的观念。这样才能建立起你自己的身份。现在,我已经建立起我自己的身份了,我对戏剧也很感兴趣。我刚在鲍勃·威尔森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生与死》中出演,没有参杂任何半点行为的成分,除了在鲍勃·威尔森的戏剧现实中。这个经历对我而言极其宝贵。现在,我正在和西迪·拉比·切克欧和达明·亚雷同台工作,《巴黎歌剧院》演出一个新版本的波丽露。同样,这也是我以前从来没有碰过的领域。我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自由去建立了自己的规则并且在必要时去打破它们。你必须要能够冒险去实验,并且在此过程中如果你失败了,你也要能够去从中学习。

记者:2010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现场》,一场持续736小时30分钟的行为艺术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完成。在展览的过程当中,成千上万观众被邀请轮流坐在你对面,静静地看着你的眼睛,如同他们所面对的是女神,而不是一个行为艺术家。当我看到名为《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现场》——基于你的生活和你2010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的行为艺术而拍摄的纪录影片时,我深受感动,并且接下来的好几个月,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些傻问题:如果行为的主体不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而是由她的学生来重做这个作品,会发生些什么呢?我的意思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人们是冲着玛丽娜才来展览的,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甚至不是冲着行为本身来的。

玛:我在学生时代或者年轻的时候,是做不出《艺术家在现场》这样的作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专注力和意志力。需要40年的积累,到人生的这个点上才行。你来到纽约现代美术馆看到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坐在那儿,而是我整个的人生和所有的创作,它们都反映在我当中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作品难以被他人替代的原因了。

记者:2005年在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你再现了五位艺术家最初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呈现的行为作品《七个小品》。在电影和戏剧中,翻拍前辈作品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了,但在行为艺术中,再创作原作的现象鲜有听闻。根据你的经验,如何理解行为艺术中的的解读和再解读?

玛:《七个小品》是我向新生代艺术家所提供的一种解答,以便他们能通过现场的再次行为来理解过去。我们可以通过记录去接触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大多是些低质量的图像和视频,但同时,我把这些记录看作一个痕迹。通过再次展现它们,我们让它们复活了。即使再现它们的人会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个人的魅力加进去,它还是比不再现好。行为艺术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它得要通过现场才能一直鲜活下去。

记者:在最近几年中,你穿梭于世界各地,与博物馆和画廊的合作行为艺术或各种活动,从而促进行为艺术在世界各地的推进。我所说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基金”,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为保护行为艺术而创立。有年轻人都渴望被培训成你空间的行为艺术家。我对你的教育项目知之甚少,我也觉得一个好的行为艺术家不是训练出来的。可否请你我告诉我你怎样看待行为艺术的教育?

玛:好的行为艺术家不需要受训,我觉得这样想是错的。有很多的事,你必须得要去学习,也有很多事是可以学会的,我的学院将这种可能性给学生,通过工作坊,课程和指导学生如何去实施创作来实现。关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可以参考《学生的身体》(Charta出版社出版)一书,这是我献给我的学生和他们的作品的,里面包含了对于他们的课程作品以及他们的行为的详尽解释。

翻译 华代娟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