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的人格特质与创造力培养 2012-10-29 10:38: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石倩 点击:
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会影响艺术生的人格成长,形成艺术生的人格特质,并由此对艺术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独特要求。因此,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艺术生人格特质的形成规律,科学处理学生的心灵困惑和行为偏差,积极构建艺术生自我个性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的和谐关系。

大学的艺术专业教育会影响艺术生的人格成长,形成艺术生的人格特质,并由此对艺术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独特要求。因此,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艺术生人格特质的形成规律,科学处理学生的心灵困惑和行为偏差,积极构建艺术生自我个性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艺术生的人格特质与艺术创造力相互生发

艺术专业教育是艺术生人格特质生成的重要因素。运用感觉寻求理论会对此有更深刻透彻的认识。高感觉寻求者总希望处于情绪或动机的较高的唤醒水平,保持情绪的激动状态,并为此而积极寻求奇异多变的新经验。高感觉寻求者往往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创造力,但也可能做出惊世骇俗的暴力性破坏行为。

与此理论相契合,艺术是一个充满刺激、变化和高度开放的领域,而艺术家往往具备特殊的感觉寻求水平。由此,具有较高感觉寻求水平的学生往往会选读艺术专业,而进入大学后的艺术专业教育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感觉寻求水平,二者叠加形成了艺术生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人格特质。

艺术生特立独行,不受约束,集体观念相对淡漠,与传统教育认可的“好学生”相去甚远。但他们感情敏锐,不落俗套,富有创造性,不断冒出新点子、新思想。对于教育者而言,既要看到艺术生对教育管理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这些人格特质与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紧密相连,有些恰恰是艺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专业成长的动力和财富。学生工作者应该辩证地分析学生人格的正反两面,把握艺术生人格养成的特殊规律,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如何处理艺术生的心灵困惑和行为偏差

艺术生的人格特质主要体现在追新求异、冒险性寻求和去抑制化倾向三个方面,都与艺术专业教育紧密联系,又对学生的精神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必须艺术地引导和把握。

保护和引导追新求异的倾向。较高的感觉寻求水平使得追新求异成为艺术生的情感需要和行为模式。他们总是校园时尚的“风向标”,在观念、行为、语言、服饰、发型等各方面迥异于别人,在艺术创作上大胆冲脱传统的艺术藩篱,尝试各种先锋艺术,甚至颠覆既有的审美范畴。但也有一些学生迷恋于追逐时尚,寻求新鲜刺激,甚至由标新立异而走向怪诞,在生活和艺术上都成为时髦风气的牺牲品。对此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支持他们在艺术上不落窠臼,敢于挑战权威,真诚地表现自我,大胆地创新创造。同时,又要把专业课、思政课、心理课和校园第二课堂统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艺术观,把继承传统和创造新知统一起来,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满足学生的感觉寻求、释放艺术创造力。

掌控和化解冒险性倾向。冒险性寻求也是感觉寻求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专业训练是单调和枯燥的,学生长期处于单调的环境和重复的刺激之中,往往会积累寻求高强度刺激的心理倾向,产生冒险性寻求。有些学生勤奋刻苦,遵守纪律,日常表现良好,但往往会在一个偶发诱因下,做出令人惊异的冒险性寻求,产生严重后果。要化解艺术生的消极冒险行为,学生工作者就必须贴近学生,融入学生,在心灵上与学生打成一片,把握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引导学生体验积极冒险行为,组织他们参加高水准的专业竞赛和艺术活动,以满足其对多变化、强刺激的心理需求。

柔性处理去抑制化倾向。高感觉寻求导致艺术生较普遍地存在着去抑制化倾向,表现为自控能力差、偏激冲动、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他们喜欢表现自我,自认为天生就超出常人,并在非同寻常的行为方式中获得满足。一旦在生活和艺术上受到批评嘲讽或遭受失败,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自暴自弃,或者变得行为偏执,叛逆社会。学生工作者要柔性处理,多倾听、多鼓励,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模拟学生的心境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丰富的内心情感使艺术生很容易被感动感化,一旦其内心产生认同,他们会主动配合老师的“心理按摩”,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减少或者改变去抑制化倾向。

引导艺术生自觉融入主流社会

人是社会动物,获得社会和他者的尊重与认可是基本的人性需求。一般而言,越是感觉寻求强烈的学生,越是追求标新立异、叛逆社会,但也往往更加渴望得到社会主流群体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艺术生的自我与前卫常常遭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和疏离,导致学生处于社会认同焦虑之中,干扰了其轻松快乐的心境,对学生走向社会形成负面影响。

学生工作者必须在艺术生和社会主流群体之间建构一种积极和谐的互动关系,为艺术生的精神成长创造良好氛围。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开展一系列艺术社会实践活动,引导艺术生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歌唱家龚琳娜赴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组建民间合唱团,通过发掘深山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歌资源,为有音乐天赋的乡村贫困儿童募集学费。这一义举不仅带给龚琳娜丰富的创作灵感,同时也提升了她的社会认可度。

艺术生在走出自我、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汲取着人民艺术的营养,更深刻地了解人民、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丰富创作源泉;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和人民所认同,从小我转化成大我,增强自身的艺术自信和自觉,为成为人民艺术家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文凌佳】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