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给鉴定费,赝品也可摇身一变成价值连城的宝贝
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天价频出,亿元拍品更是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着这种热潮而来的,却是鉴定队伍里的鱼龙混杂,导致鉴定证书满天飞,制售赝品的不法分子有恃无恐。一边是艺术品交易的欣欣向荣,一边是艺术品鉴定的是是非非,在鉴定市场究中竟存在怎样的乱象?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度探访。
鉴定证书满天飞 给钱就能开
“现在艺术品鉴定证书已经泛滥成灾。一些鉴定机构、鉴定中心为了能够收取费用,一般都鼓励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投资人开鉴定证书,以此谋利。”广州一位古玩店店主对记者这样说。“现在好多骗子机构,就靠这个赚钱,比如你交了高额鉴定费,就算拿件赝品来鉴定,也能马上给你出示真品证书。当然,这种证书也就只能蒙蒙外行,行内的人从不看鉴定证书,只看货,往往有证书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赝品。”
记者通过走访古玩市场发现,鉴定证书已泛滥成灾。据了解,鉴定机构的收费价格从一千元至上万元不等,有的按件收费,有的按鉴定价格比例收取,所依据的都是“行规”,也有人说“假的一律不开证书”,也有说“看看再说”。
由于绝大多数收藏者都不了解自己的藏品,都迫切地希望有专家为自己把关,所以也都愿意掏这笔鉴定费。但其实这样的鉴定证书毫无权威性可言,藏家王先生就有亲身体会,他告诉记者,他家里收藏着一个刻有清朝康熙年间字样的瓷瓶,因为是老一辈留下的,具体时间和出处他也不知道,于是去做了鉴定,可同样的瓷瓶却得到了两个不同的鉴定证书。“一份是一个上海拍卖有限公司到济南搞活动的时候我特意赶过去弄的,鉴定说我这个瓶是康熙年间的。另一份是我去一家艺术会馆鉴定的,鉴定说我这个瓶子是民国年间的。上海那个公司告诉我要给1000块才能开鉴定证书。但另一家公司告诉我只需要200元就可以。”这样的结果不禁让王先生心存疑虑,这证书到底是鉴来的还是买来的?
据记者了解,这样的例子在如今的鉴定市场屡见不鲜,“这个圈就是这样的,我说那个东西是战国的也没错。真真假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且我给你开个证书,最多是我眼力不行,看错了,我没什么责任可负啊。”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道:鉴定行业鱼目混珠的乱象,一是与鉴定资格零门槛直接相关。二是缺少相关法律制裁造假。因为证书不同于古玩,那种是直接假货坐真欺骗,证书毕竟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因为国家还规定,所有民间机构出台的鉴定证书都没有法律效力。这就为开具假证书撑起了法律的保护伞。
保利拍卖公司的姜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满天飞鉴定证书的市场大环境下,鉴定书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包括拍卖公司在内的艺术机构的抵触。目前市场上鱼目混杂的鉴定证书已经严重背离了它诞生的初衷,法律也没有规定谁具备鉴定资质,在参杂着种种诸如投机、利益等复杂心理的艺术品市场,鉴定权威性的丧失,使收藏家成为鉴定书泛滥的首要受害者。
伪专家招摇撞骗 真专家走穴忙圈钱
记者通过在百度搜索“文物鉴定师培训”几个关键词,发现只要交了学费,听几堂课,就能拿到“结业证书”,就成了“资深鉴定师”;有些人听某位文物专家讲过课,课下和专家合影一张,就成了那位专家的“弟子”;有些人在古玩城混的年头多点,更以专家自许。甚至有些人,几乎什么都不懂,也能打起大招牌,自封为著名鉴定师、专家,在古玩城摆起地摊为人鉴宝。一位老收藏家告诉记者:“这些伪专家给人鉴定有特点,如有收费的事,他张口就是真的,不然怎么收费?若没收费的事,他张口就是假的,以显他是‘行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方面是这些假“专家”招摇撞骗蒙人,另一方面,则是那些在收藏市场上具有一定威望的真专家频频参与商业鉴定活动,走穴圈钱。
文博系统体制内的文物专家替社会上的收藏人士做文物鉴定颇受欢迎,于是就有了专门组织文物专家外出走穴式鉴定的穴头,由他们参与组织的鉴定会也颇为热闹。今年3月位于上海市凯旋路的一家艺术收藏品展览交易中心举办了一场大型文物鉴定活动,他们请来了据称近20位文物鉴定专家为收藏爱好者鉴宝,而被作为招牌用来宣传揽客的,则是一位故宫研究员。当然,把自家的老物件儿送过去请专家掌眼是要付费的,入场费明码标价100元。主办方明文规定“藏家们需要购票入场,排队等候鉴定。如果鉴定之后还想要开具鉴定证书,则需另交2000元。”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扎堆找专家鉴定的活动在艺术品市场并不少见,许多人冲着专家的名号蜂拥而至,然而且不说到时候是不是能排到他的号,即使能有幸让专家看到自己的东西,也未必会正好是他的专长。一些收藏界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类似这样的具有商业性的鉴定活动,一般都要给专家出场费,“具体数额不一,但一般来说,让他们这样子忙活一天,得给5万到10万元。”
国内一位知名瓷器研究专家告诉记者:“鉴定市场具有一定的潜规则,到了鉴定现场,一般是以在我们业内的权威程度来定,就是说,如果老师们说是对的,一般学生也说是对的。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其他同行和没有师生承续的,即使有意见,一般在明面上也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而且只要仿得不太离谱,全都‘看老’,自己省心省力,买方卖方皆大欢喜。大家一起看一看,完了签字,签完字,吃顿饭就走了。”
既然这些真伪专家们的鉴定并没有法律效力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找专家做文物鉴定?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张波是这样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艺术品本身的特殊性。目前市场上所存的鉴定方式,都无法完全鉴定一件古玩的价值,年代越久越无法鉴定。瓷器如果坐飞机,通过安检扫描和高空磁场就会产生变化,检测生产年代,数值能相差几千年。青铜器,按照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内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书画鉴定,同一个时代,不同的人,画风非常接近,或者一个人有意模仿另一个人的,通过仪器无法测定,所以很多时候,只能依靠专家经验。”
审批环节缺失 机构遍地开花
回顾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便会发现,过去是一个公立博物馆服务缺失和私立鉴定机构大行其道的局面。面对强大的市场需求,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他们中许多既不具备相应条件又未经过合法审批,却“大大方方”地开展鉴定业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拍卖公司和大多数艺术品鉴定公司都是没有鉴定资质的,具有文物艺术品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并没有开展对外的经营性鉴定业务的资质。专家说:目前我们的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诸方面还有待规范。可国家文物局却称,他们对民间鉴定机构的成立不进行审批,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赋予国家文物局这样的职能。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目前,我国最权威的鉴定机构就是国家文物局唯一批准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馆藏文物定级工作、博物馆征集文物鉴定工作、刑事案件所涉文物的鉴定工作,原则上该委员会的专家是不能到社会上去从事鉴定活动的。同样,我国各地的国有博物馆、文物工作站等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只对内不对外。因此,民间的鉴定行为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行为,在鉴定人及鉴定机构资格方面缺乏法律的规范。
目前国家对行业资格的管理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夏志峰表示:“开一家鉴定工作室和俱乐部从事文物鉴定,几乎没有门槛,既不需要到文物部门申报,也不需要任何手续,只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或在民政部门注册一个民间团体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收藏家协会、鉴赏家协会,以及各种纸质、视频媒体,都在开展鉴宝业务,有的团体拉大旗做虎皮,用别人的名字支撑门面,比如聘请两位顾问、专家,每月支付300到500元的顾问费,这些团体看起来好像很正规,事实上骗人的事也不少。
应建立“第三方”艺术品鉴定体系
中国煤矿文联美术家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山东圣地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宋洪昌表示:“我国法律目前关于文物方面的规定非常少,除文物保护法之外,就是《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对鉴定工作中规定了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只是在文物局系统内部适用。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鉴定的管理也只是抓到藏品的鉴定、涉案文物的司法鉴定和出境鉴定这个层面,民间文物鉴定工作确实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记者了解到,目前艺术市场领域更多的是民间鉴定行为。这些鉴定行为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优选和淘汰的,缺乏相应的文物鉴定的法律法规。如鉴定的性质与效力、鉴定的监督管理体制、鉴定的法律责任、鉴定的程序、鉴定人及鉴定机构资格、鉴定人的权利和义务、鉴定回避等,也缺乏法律的规范。
在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和市场都亟需具有权威地位的“第三方”艺术品鉴定体系的出现。有法律界人士建议:建立鉴定体系应涵盖国家科研机构、文化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等团体及艺术品领域专家、德高望重的业界泰斗和艺术品市场收藏专家、科学检测的专业人士及评论家,依靠他们的专业智慧,结合先进的科学检测技术,再引入司法公证与法律资讯服务,联合组成科学规范的艺术品鉴定体系。
华东政法大学文化与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高富平提出:“应规范鉴定机构的鉴定行为,树立鉴定机构公信力,让不尽责鉴定机构承担相应的责任,也许可以减少一些乱象。”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