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俊 作品
在中国艺术界,有两个个子最高的人,一是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身高一米九二,被称为“个子最高的作家”;一是詹建俊,著名画家,中国油画协会主席,身高一米八七,在业内有“詹大”之称。
昨天,高个子詹建俊出席了“高原高原第二届中国西部美术展油画年度展”开幕式。81岁高龄,不用搀扶,走路稳健,西装和他的身材一样倍挺,走哪都是关注和围堵的焦点。
一般人眼中,画家多少有些logo,名家如刘文西,帽子和灰色中山装就是标志。有一次,刘文西去外地参加一个活动,忘了戴帽子,接机的人竟然没认出来没接上。
还有不少画画的人多少有点奇装异服或不修边幅,可詹建俊走哪都是衣装笔挺,特别绅士。
詹建俊说自己也没有什么健康秘诀,严格讲,他是最不注意保养的,“听其自然呗,我一辈子也没胖过,现在还比前些年瘦了,不过还能维持基本的一个人形,没到那个不堪的地步。”他呵呵笑道。
詹建俊自幼喜爱绘画,初学的是传统工笔人物画。上个世纪50年代,詹建俊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相继师从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先生。1957年,他考入文化部主办的苏联著名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即中国油画史上著名的“马班”)学习,现为中国油画界“泰斗级”名家。下午出席完活动后,本报记者对詹建俊进行了独家专访。
和马特别有缘分 创作一直没有停止过
记者:现在很多画家都想办自己的展览,可是我了解到,截至目前,您仅办了一次个展。詹建俊:对,2007年。
记者:那时您已经76岁了。为什么那么晚才办个展?詹建俊:我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画画,像内部观摩型的,小型的展览有过,但真正把个人的作品很全面地展示出来,很正式地展览,那是头一次。严格说,经历的时间也比较长了,很多朋友都希望能够展一下,但我本人积极性不太高,(笑)搞一次展览很费神的。但是我觉得也有必要把自己的全部艺术经历和作品展示出来,接受大家的意见,所以才有了那次展览。
记者:以后还准备再搞吗?詹建俊:也有人希望再次搞,但是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新作品,就不搞了。如果真能创作一些新的作品,能体现一些进步的艺术成就,也还可以,老重复没有多大意义。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现在还在搞创作?
詹建俊:对,我的创作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来说,现在只是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追求过程当中的一个时段而已。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说,绘画是最好的工作,不受年龄限制,也不受时间限制,也不需要多么必要的客观条件,不像搞舞蹈,没有音乐、灯光就不行,年纪大了也不行。
记者:最近在画什么?
詹建俊:画马。我对画马很感兴趣,不同时期也画过一些马。我画画的题材有几个方面,一个是画民族地区,包括西部这些生活和人物,属于人文一类;二是纯风景画,在生活中发现的吸引我美感的一些东西;三是喜欢画风景当中的树木这块,从秋天、冬天这样一种变化。还有一个题材现在基本上很少有精力画了,就是历史画的重大题材,比如我画的《黄河》,现在年龄大了,精力也不允许,所以很少画了,但是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题材,把它表现出来,我很喜欢。在这些题材当中,我比较喜欢的就是马。中国文化包括世界文化当中,对马都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因为马和人的生活非常接近,它所体现的精神,以及它独立的各种生活状态,都和人有某种相近的东西,所以我对马特别爱好。
其实我还是属马的,特别有缘分。
如果对油画“看不懂”是不同文化的隔阂
记者:采访您之前,我问了一个朋友对油画什么感觉,他回答说,看不懂。如何让普通人更好地欣赏油画,您有什么建议?詹建俊:这其实是不同文化的一种隔阂,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其实外国人到中国来,有很多人包括很多知识分子也说,看不懂中国画。
欣赏油画,就像看过京戏的人看话剧一样。我们中国画就是京戏,西洋画就是话剧。有的人觉得,话剧,这还是艺术?这不就是我们过日子,你给搬上舞台了嘛。所以首先不要带任何成见,不要说艺术必须首先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真正抹去一切成见,我倒觉得,西洋绘画反而比中国绘画更容易欣赏,因为他画的毕竟跟真人一样,那水、山、风景什么的,更逼真。
另外,还可以稍微了解一些常识性的知识,比如明白西方绘画其实是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是说油画就是一个模样。传统的西洋写实的油画,大部分中国人都能看懂。看不懂的,多是印象派以后的,抽象的大部分经过了变形的画。现在一些群众,其实也形成了一种概念,就是看油画,要离远看,(笑)这都是老百姓总结出来的,很有意思。
要离远看的大部分就是指这种类型的画,因为它延伸度很厚,颜色一堆,你离近看就看不懂。其实“看不懂”的这种画,反而是中西文化当中很有意思的一点,因为这种画正好是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精神,强调意象。你看中国画的人,比例都不准的,八大山人、齐白石画的人,严格讲都是属于变形的,但是那种变形我们能接受,油画变形就接受不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区,所以明白了西方油画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后,就能好一些。初期欣赏,也完全可以朴素一点,你就凭着自己的感觉去看,怎么理解怎么是,开心就好。
记者:其实油画只是一种手段,一个工具,东西方都可以用。那么怎么利用这种手段和工具,在世界中表达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
詹建俊:你说得很对,因为我一直参与中国油画的组织工作,这也是我一直在倡导的东西。其实从我们第一代画家开始,我们老师一辈的画家,他们从西方回来后,从油画的精神,包括绘画材料,一定程度上都跟纯西方有了一定区别,有意的无意的,都会不自觉地渗透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人的心理,都不自觉地把中国文化的因子融了进去。
世界文化本身就是由不同的文化构成的,因此才丰富多彩,就像有民族唱法,有美声唱法,还有通俗唱法,所以音乐才绚丽多彩。所以我们一方面是要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点,供我所用,让我们自己的文化增添新内容,比如以前我们光有戏曲,现在有话剧了,这就是一种丰富。过去光有民族舞蹈,现在又有芭蕾了,还有现代舞了,这也是一种丰富。
吸收各个国家的东西,目的都是发展本国的文化,来表达本国人的生活、情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提出要建立油画的中国学派。我们的油画要和其他国家不同,但也不是要画成国画那样,你还得是油画,还得是中国当下文化丰富的一个品种,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记者:就像石头,西方可以用石头堆砌成城堡,我们可以把石头雕琢成拴马桩,然后大家彼此欣赏,彼此交流。其实,油画无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话的载体和平台,在这个载体和平台上,既交流了艺术,也增进了情感,更消弭了隔阂。
詹建俊:对,对。你比如说兵马俑,人家全世界都来看,这是不得了的世界知名的艺术品,它已成了艺术品,而不仅仅是陪葬品,当然它有历史各个方面的价值。但是从雕塑角度讲,中国是这样的,希腊、罗马是那样的,这就有意思。我们去意大利看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他们来中国看兵马俑,互相都觉得有益,互相都有启发,都有享受。首先你得有特点,别人才会来看,才会来交流,所以建立油画的中国学派,这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一件事,趋于一统化、统一化是没有意思的。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