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止的建筑 流淌的文明 2012-11-15 16:25:59 来源: 中工网
中国园林,它跟建造技术的进步没有什么关系,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没有太大关系,它不像西方那样强调建筑本身的艺术造型,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种空间艺术。

建筑所追求的审美艺术

中国园林,它跟建造技术的进步没有什么关系,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没有太大关系,它不像西方那样强调建筑本身的艺术造型,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种空间艺术。

人类的建造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在发明钢结构之前用石头造建筑几乎到了极限。接下来怎么办?通过视觉艺术效果来让建筑“感觉”更高。这时就产生了哥特式建筑。代表性作品如巴黎圣母院,立面只有60多米高,但是让人感觉高耸入云。它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段而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让你感觉到它的高大。比如说柱子做得很细,把一根柱子做成好像是几十根柱子绑在一起,叫做束柱,因为柱子看上去很细而显得房子很高。再如所有的窗也都做成尖的,还在建筑中心部位加了个近百米高的尖塔,让人感觉更加高。还有大量彩色玻璃的应用,更增加了精神震撼力。作为当时人们所能够寄予最大精神寄托的建筑对象,教堂成为欧洲中世纪最具代表意义的建筑。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不再追求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转向追求平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被用来抵制哥特式风格的“非人性”。如圣彼得大教堂虽然造到了100多米高,但却毫无哥特教堂中的那种神秘和阴暗,有的只是光鲜和奢华。人性在文艺复兴的大旗下得到了解放。

再往下是巴洛克建筑。建筑的高大已不是进步的象征,艺术形式的新、奇、特再次成为建筑精神感染力的来源。巴洛克以强烈的体型凸凹和扭曲、光影的对比和变化在欧洲风靡一时。

到了18、19世纪,古罗马也好,希腊也好,巴洛克也好,文艺复兴也好,全都浮上台面。那时候建筑师造房子,看你有多少本事,就取决于你到底懂多少历史上的风格,你懂得越多越有本事,你能够把更多的东西放在同一个房子上你就是最高的设计高手。这方面的代表性建筑是巴黎歌剧院,建成距今130年了。它把历史上所有能想得出的手段全部放进去,建筑史上称之为“折中主义”。

再看中国。中国社会发展比西方要平稳得多。每隔两三百年换个朝代,然后又重来。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基本上很少有变化。西方人在各个时期追求的东西,中国人在同一种建筑里面已经实现了。第一,里面能住人,能用;第二,这个建筑要有很合理的结构支撑它,要结实;最后,这个建筑要得体,要庄严,要符合中国哲学的审美标准,能体现建筑主人的尊严。

中国建筑中最重要的构建之一——斗拱,有人说它是建筑屋檐出挑的结构支撑,有人讲它是中国建筑特有的装饰构件。这个小小的奇特的木头构建,融合了建筑的功能、技术、艺术、工艺等各种意义,是中国传统建筑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当然,如果把斗拱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象征性形象,并将其放大几百倍做成一个建筑的造型,就有点太夸张太简单了。

再比如中国建筑里面最伟大的部分——中国园林,它跟建造技术的进步没有什么关系,它跟建筑的好用不好用也没有太大关系,它不像西方那样强调建筑本身的艺术造型,而是完全追求另外一种空间艺术。所以外国人看中国的园林很容易被感动,因为中国的建筑艺术不是通过建筑实体,不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空间的意向、感受和境界来达到的。你要体会到园林艺术的真谛,你得在里面走,所谓步移景异、触景生情。

当然中国很大,中国建筑不能用一种模式来概括。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民居、福建的土楼,都是各具特色的建筑。但是不管东西南北,不管是什么样子,中国的建筑跟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除了皇宫、庙宇之外,中国建筑更少追求纪念性,这大概也是中国建筑一般不太长寿的原因吧。

重新回到为人的建筑

今天的建筑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是什么风格,使用的是什么材质,首要的一点,它应该接近人。我们的技术应该尽可能地反映今天的生态要求。

今天我们已经掌握了远远超过木头、砖头、石头的建筑技术,同时也面临着古人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挑战。古代中国用木头和砖头建造出那么优美、典雅而又充满理性的建筑,古代西方用石头建造出那么复杂、巨大而又风格万千的建筑,古人的建筑智慧令我们赞叹不已,那么我们今天有什么建筑是能够让后人为之赞叹的呢?

西方在20世纪初出现了建筑革命,这个建筑革命不是技术革命,不是风格革命,而是建筑理念上的革命,建筑从为神服务到要为人服务。于是出现了实用、经济、合理、简单、美观,诸如此类的建筑方针,出现了很多新的探索。

包豪斯,一所创立于德国的设计学校,后来被理解成一种设计思想和风格,实用、简约、适合工业化生产,表现产品的时代感。包豪斯最主要的建筑思想是,要用工业化时代的技术,用现代市场最合理的方式,用现代艺术的审美去为大众设计建造房子。

现代建筑在形式上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是近百年来一直被探讨的话题。很多人觉得,现代建筑就是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结构、现代的技术建造起来的建筑。但现代的价值观是什么?它在美学上如何体现?首先,现代建筑在形式上应该跟古代不一样,不应该是巴洛克的,也不应该是哥特的。但现代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知道。有一些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比如有人说,现代建筑的外表形式就是薄薄的一层皮,四四方方的白墙,窗是长的,顶是平的,底下是透风的。这个观点受到很多人追捧,认为这样的建筑有很强的现代感。也有人强调,建筑应该跟自然融为一体,建筑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不同的建筑师对于“现代”的理解各有差异。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形成这样的共识:真正的现代建筑应该是 “没有样子”的。当然,没有样子就意味着鱼龙混杂了,很难判断一个建筑的优劣。但一个好建筑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比如悉尼歌剧院,虽然这个建筑距今只有短短几十年,但是如果它拆掉了,悉尼就不是悉尼了。这种具有标志性的城市建筑就很了不起。西班牙一个叫毕尔巴鄂的小城市里造了一个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是用钛合金做的。现在全世界每天有很多游客就是冲着这个建筑去那里的。所以一个建筑可以改变一个城市,但问题是你要怎么改变它。同一个建筑师,同样的设计思想,同样的奇形怪状,但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造,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今天在评价建筑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多地从形象上去评价。一座建筑好不好,要看这个建筑得体不得体,是不是摆对了地方。一座再考究的建筑如果放错了地方,那它就不是一座好建筑。

同济大学有一位老教授讲过一句话:要重新回到为人的建筑。这话的意思是,建筑要讲求人性化,要接近人,要为人服务。今天的建筑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是什么风格,不管漂不漂亮,使用的是什么材质,首要的一点,它应该接近人。可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城市里的房子,前面都用围墙围着,门口有站岗的,这就不是为人的城市、为人的建筑了。第二,我们的技术应该尽可能地反映今天的生态要求。我们之所以提出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的概念,无非是希望今天的建筑不要给自然环境带来太多的影响。我们要用对自然最少的破坏来换取对人性的最大满足,这是现代建筑价值观的趋势。第三,在艺术上要有一点品位。所有人都有享受建筑、欣赏艺术的权利,但是他们的欣赏力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品位不一样,这怎么办?要有导向。这个导向就是,你不要去造太庸俗的建筑,但也不能只造一种建筑。时代是多元的,艺术也要走向多元化。

建筑既要追求创新,追求个性,也要尊重历史,尊重环境,这看上去是对立的,其实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要以为我们这一代人比前面几十、上百代人都要伟大,千万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要对前人的智慧结晶、文化创造有足够的尊重。追求创新,追求个性,是指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以今天的思想境界和技术进步,以我们这代人的智慧,为后人留下足以让他们为我们感到自豪的文化遗产。尊重历史,尊重环境,是指面对前人的智慧要谦卑,面对大自然的造化要敬畏。

最后,千万不要忘记,对于这世界上的很多人来说,建筑还是一个奢侈品。十几个世纪以前先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至今仍未实现!

 

 


【编辑:刘建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