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丹:艺术品基金让投资人困扰的五大问题 2012-11-20 15:17:08 来源:美术报 作者:刘晓丹
近两年股市低迷、房地产限购,使艺术品市场成为重要的投资渠道,而艺术品证券化道路受阻,又让艺术品基金成为艺术品金融化的唯一途径。据《投资有道》杂志统计,国内艺术品基金至2011年底近60亿元,达2011年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10%。

近两年股市低迷、房地产限购,使艺术品市场成为重要的投资渠道,而艺术品证券化道路受阻,又让艺术品基金成为艺术品金融化的唯一途径。据《投资有道》杂志统计,国内艺术品基金至2011年底近60亿元,达2011年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10%。投资基金大举涌入加剧了艺术品市场的流动性,就在基金空前活跃的2011年,春拍成交额多达428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1.1倍。很多人相信,未来几年将出现艺术品基金的大市。

然而,在这场颇具中国特色的资本运作中,若干个疑问可能让机遇变成陷阱。

问题一,艺术品能完全金融化吗?

艺术品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许多成功的西方艺术品基金,便是投资与收藏的结合。西方艺术品基金鼻祖“熊皮基金”的投资者们,同时又是艺术爱好者,他们在持有基金期间也将作品当成家里的装饰。做艺术品投资服务的瑞银和摩根大通自身都从事收藏,前者的收藏系列包括钱币、古董、传统绘画乃至当代艺术,后者则是最早从事当代艺术收藏的美国银行。但国内不少艺术基金管理者对艺术缺乏了解,其投资经验,主要来自股票和房地产市场。过分强调艺术品的金融化、证券化概念,完全改变艺术的收藏传统,很难让其文化属性与市场价格发生联动。

问题二,西方艺术品基金总能赚钱吗?

“熊皮基金”和西方艺术品基金的带动者“英国铁路养老基金”,都是遇上了艺术市场上升的最好时机。几乎没尝过艺术品下跌滋味的中国人,很容易忽视不少西方艺术品基金的欠佳表现。实际上,巴黎国家银行于1989-1991年投资2200万美元购买16幅作品,7年后出售时亏掉了800万美元;纽约大通银行发售过的一只3亿美元艺术品基金,“摩根建富”发售过的一只2500万美元艺术品基金,也都以严重亏损而告终。

问题三,艺术品基金适合短期操作吗?

西方艺术品基金的投资周期通常是在5年以上,操作极为绵长缜密。“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成功,既得益于进入和退出时机的准确把握,更得益于达25年的长线规划。但国内艺术品基金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快速获利心理,运作期限多以两年为主。当艺术市场行情向上时,藏品可能不乏新买家接盘,如遇行情调整集中出货,完全有可能发生价格崩跌。

问题四,估值和赝品风险能规避吗?

“英国铁路养老基金”的每项购买计划,都必须附上详尽的分析报告,提交给艺术品委员会严格审查。国内的艺术品基金也有严格的价格评估程序,一些还建立了“艺术家池”,来系统收集艺术家及作品的行情。不过,看似确凿的中国拍卖业数据,真实性却很值得商榷。对艺术品组合的评估更难把握,稍有不当,同样会大大削减项目的总体收益。

鉴定是艺术品投资的最核心问题,国内大多数基金公司会外聘专家,少数还拥有自己的专家资源,很多基金高管也在拍卖行、画廊博物馆浸淫过多年。然而,保真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难题,即便是顶级专家也时而发生走眼状况。何况还有很多出身于金融业的基金操盘手,纯粹以金融手法操作,根本无视艺术品的品质和真伪。此时,基金很容易将市场的赝品风险传递给投资者。

问题五,基金能透明运行吗?

由于进货、退出都和拍卖关系密切,不少艺术品基金都与拍卖行有合作,甚至本身是拍卖行或信托公司的联合体。但国内拍卖行业做局并不鲜见,他们在为基金提供运作便利、降低运营费用的同时,也很容易联合暗箱操作,比如基金管理人在进货时和拍卖行串谋,标高艺术品价格。由于大部分基金管理不透明,缺乏监管和信息披露,他们在清盘时也有机会以偏低价格,将艺术品卖给关联方。

综上可见,艺术品基金虽然改变了中国艺术品投资的运作模式,却无法改变艺术品投资的高风险性。投资人判断基金管理者的品质,也许比判断艺术品的品质更难。

 

【相关阅读】

艺术品基金高收益秘密:做庄一样炒作画家

艺术品基金的“中国风险”

海外媒体聚焦中国艺术品基金

关予:尚在“消化”艺术品基金

 


【编辑:于睿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