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旅英独立艺术家郭洛 2012-11-26 11:00:11 来源:ARTouch
郭洛,1964年生于中国。在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西北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他一直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九十年代初,郭洛应英国艺术协会(The ArtsCouncil of Great Britain)和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

郭洛

郭洛,1964年生于中国。在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西北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他一直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九十年代初,郭洛应英国艺术协会(The ArtsCouncil of Great Britain)和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Centre)的邀请来英进行艺术交流和举办展览。近几年他在no format画廊、巴比肯艺术中心、破布工厂、格林威治遗产中心等地举办过个展和群展。他的一些作品出现在国际级别的展览和出版物中。他的作品立足于现世中的冲突和平衡,体现了碎片化思想中的流动和变幻。

记者叶菲与旅英中国艺术家郭洛在其位于伦敦的工作室进行了一次对话。对话主要围绕海外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发展中遇到的身份困境。郭洛提出了海外中国艺术家不被国内以及海外艺术机构和组织重视的双重困境。这个对话属于ARTouch关注旅英华人艺术家发展系列.

记者:如何理解当代艺术

郭洛:“当代”有批判性、颠覆性,但是“当代”本身是一个进行时,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当代”的意义就是艺术家要反映当下人的情感、生活的状态,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环境提出回应。什么都可以是当代的,它涵括各种门类,我认为这种“当代”的概念比较健康。

记者: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的发展优势在哪里?

郭洛:乐观地说,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相对自由,没有什么束缚,可以做自己的东西。

记者:会遇到哪些发展困境?

郭洛:中国艺术家在海外发展的劣势远远大于优势。最大的问题是,海外一些大的艺术机构不太重视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往往去国内找中国艺术家。还有一个困境是生存问题。中国有画院体制,这里没有。好多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在做艺术的同时还做别的工作,来保障经济收入。

记者:如何与英国主流机构融洽?

郭洛:我个人对主流这个词很排斥。什么是“主流”?我一直比较反主流。“主流”只是一个陈词滥调。但同时我们又需要“主流”。我认为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问题,而是与权力和经济有关。能融入英国主流当然很好,但要融入的困难比较大。

记者:怎样看待海外中国艺术家的身份问题?

郭洛:外国人要看中国艺术会去中国找中国艺术家。他们并不认为在这儿的中国艺术家是中国艺术家,因为你长期生活在这,你不能代表中国艺术,只有扎根在中国的艺术家才更有代表性。可是中国艺术家海外也不被西方系统所接纳。所以,我觉得我们是“影子艺术家”。

记者:怎样定位自己的身份?

郭洛:我认为我是一个艺术家。我不愿意被简单地归纳为“中国艺术家”或者“西方艺术家”,我就是艺术家。我没有刻意去做什么东西,但是自然流露的东西带有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并且是合适的,我很愿意将它保留。

记者:您怎么看待东方主义?

郭洛:我认为东方主义是存在的,但这个阴影没有以前那么大。中国越是开放,越是立足于自身去寻找对当代艺术的诠释方式,越有可能突破东方主义。

记者:在意“中国艺术家”这个标签吗?

郭洛:被贴也没办法,但是专门给一个艺术家贴一个“中国艺术家”的标签我觉得没有必要。这不是艺术家本身的问题,而是,比如,画廊的问题,或者传媒的问题。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