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源”之三解 2012-12-05 09:28:55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吴鸿
由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策展人甘一飞先生组织的名为“溯源之旅”大型视觉文化活动,以大凉山和泸沽湖为自然、文化对象,内容涵盖了实地写生、采风和文化考察,参与者既包括了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又有国内的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

由著名美籍华人艺术家、策展人甘一飞先生组织的名为“溯源之旅”大型视觉文化活动,以大凉山和泸沽湖为自然、文化对象,内容涵盖了实地写生、采风和文化考察,参与者既包括了众多旅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又有国内的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是将这个艺术项目理解成为一次风景写生活动就会过于浅薄。实际上,当我们将这个艺术项目的实施范围理解为一个文化对象的时候,就会发现本次活动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更加体现为一个艺术行为,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将之理解为视觉文化活动。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这次活动的意义:视觉的、文化的和精神的。

首先,为了探究体现在视觉意义上的“溯源”,我们不妨将问题放到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中去讨论。近年来,当代艺术的观念化表达和图像化制作,似乎使艺术创作越来越远离于肉眼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感知过程。固然,我们对于视觉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再现”肉眼所直接看到的自然现实,但是,采取直接面对自然的观察方式,虽然并不是为了再现那种被动性的简单写生,却能够调动起我们已经习惯于从概念到概念从而早已麻痹了的感官系统,使视觉经验不再仅仅依赖于概念、图像的推导、演绎。甚至是,它可以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艺术经验过程,使我们在那些已经被过度阐释之后的当代艺术图式化的经验逻辑之外,重新去发现人在大自然中的价值。所以,我想这次活动的意义也并不在于参与者到底画了几张“写生”,而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重新发现出“视觉”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从活动的先期策划构想,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组织的数次主题讨论来看,策划人和组织者显然已经从“视觉研究”的角度使本次活动超越了一般意义的风景写生。他们是带着课题而来,并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围绕课题而思考了相关的问题,故此,对于那些作为活动成果而呈现的作品,我们也要围绕“视觉研究”的线索去发现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大凉山及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引起文化界的注意,是因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一批以此为对象的美术、文学作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文化现象?我想,也许是因为表现对象“场景”的置换和陌生化,从而能极大地调动起艺术家们内在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而促使他们在艺术语言及艺术观念的创新方面也能够极大地脱离开原有规则的限制,这其中的意义,就像塔西提岛之于高更的重要性一样。已经习惯身处都市之中的艺术家们,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大家也已经习惯于面对同样的背景去思考同样的问题了,那么,在将思维背景置换到一个异于我们常规的文化环境中之后,艺术家能否脱离开那些已经被规定后的文化价值判断,从而重新激活深藏于自己内心的感知力和主体意识?这也是本次活动试图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文化意义的溯源之旅,实际上也是向自己内心的重归、发现之旅。

其三,当代艺术的流行化趋势,已经异化成为一种主观的宏大叙事模式,艺术家在越来越表现为公共知识分子化的过程中,内心却越来越远离那些看似“低水平”的人文关怀,这就导致当代艺术之于艺术家本人实际上是一种去真存伪的知识表演和市场策略。而大凉山地区以其尚存的质朴民风和艰苦的生存环境,能否对于我们这些已经过分熟悉了都市生存策略的“文明人”的精神世界起到一种道德拷问的意义?从参与活动的艺术家们的表现而言,他们从最初的对于自然景观的兴奋,到主动去考察、体验山区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从而将一个写生、采访活动升华为一次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灵魂净化之旅。我想,此次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从这个层面上而言,也不仅仅是体现在眼前的作品之中,而是在以后更为长久的人生过程中,它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的无穷价值。

甘一飞先生在活动的策划文案中尤其强调了本次活动的宗旨之于那些远离本土文化和本土经验的海外华人艺术家们的意义,我想,这个意义同样也是适用于我们这些长期满足于都市生活和都市经验的人们。“溯源”的意义,不仅仅是体现在艺术思考之中,也是融汇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之中。

 


【编辑:赵丹】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