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清:多元性催生画廊发展新理念 2012-12-26 10:07:3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画廊作为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最早在中国出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还不能称为画廊确切地说应该是画店、旅游纪念品商店,到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画廊才开始出现。

顾振清

顾振清

画廊作为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最早在中国出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那时还不能称为画廊确切地说应该是画店、旅游纪念品商店,到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画廊才开始出现,但这一时期的画廊多为外国人开办,服务的对象也基本以海外为主,真正专业性画廊的出现要等到九十年到中期,而这一时期正是当代艺术最活跃的发展期,可以说画廊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同步的,但随着市场的不断繁荣,画廊与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在最近几年,虽然画廊的总体数量是在不断的增加,但从市场反应的情况来看情景并不乐观,下面先看一组数据。

2006年以来,我国专业性画廊稳步增长,目前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根据2012年6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主编、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公布、出版的《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画廊行业规模进一步放大,画廊总数量达到1649家,同比增长9%,主要分布于大中型城市。北京、上海是我国画廊业的主要聚集区,北京地区的画廊有721家,上海地区有256家。

在市场方面,2011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规模继续呈现快速增长,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108亿元,名列世界第一,年增长率24%。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为975亿元,画廊、艺术经纪和艺术品博览会的交易额为351亿元,艺术品网上交易额为12亿元,艺术品出口额为30亿元。艺术品交易品种逐年扩大,交易主体更加多元化,艺术品市场及相关产业已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中占重要地位。其中画廊业(包括网上画廊)市场成交额为100亿元左右,只占市场总额的不足3%。

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数据表示,2012年盈利画廊仅占画廊总体数量的7%,亏损并勉强处在维持及半歇业状态的约占总数的35%,在这些亏损画廊中,主营性画廊的亏损与关闭数量占到了亏损、关闭画廊总数的32%,几乎占到了其总保有量的半壁江山;非主营性画廊的亏损、关闭数量占到了亏损、关闭画廊总数的近70%,但只占到其总保有量的35%左右。

这些数据很直观的反映出了一个现象,市场很好但画廊过得似乎并不怎么好,应该用很差来形容,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反差,我们采访了北京荔空间负责人同时也是著名策展人顾振先生。

多种因素促使“画廊”边缘化

2012年盈利画廊仅占画廊总体数量的7%,这对于拥有2000多亿规模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显得有点讽刺同时又透漏出一种无奈,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顾振清认为:首先全球经济走衰是一个大的经济条件,使得中国艺术市场也受到一些连累。欧美经济从08年以来一直是在恶化,首先美国市场消失,现在由于欧债危机,欧洲市场也开始消失,虽然有一些传统的老市场还在购买,但他们的兴趣已经不在当代艺术上面,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一些新的暗流,由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太快并且不遵守市场规则,还有拍假售假问题,使得欧美有不少人把中国当代艺术变成自己的黑名单进行打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嫉妒心在里面,凭什么欧美的艺术家卖的还不如中国刚出学校的青年艺术家。

其次是中国市场结构性的原因。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艺术投资者和投机者,这些人很大部分是经纪人,他们属于没有画廊的艺术经营者,他们瓜分了画廊市场的一部分盈利,却无需像画廊那样付出各种开支,这多画廊业的后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第三是二级市场对一级市场的蚕食。拍卖行不再是画廊业一线市场的二传手,在某种程度上面他们做了画廊该做的事情,从年轻艺术家的发掘、代理到各种新的门类拍卖种类的开设,包括运作。还有就是一些非营利机构、美术馆、艺术品基金的加入让市场变得更加混乱,这还不算藏家与艺术家的直接交易,这些都促使画廊的生存空间变得更加狭窄。

第四是中国的正策环境对画廊的发展也很不利,现在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基本上都在传统领域还有就是像动画这样的高新行业,真正落到当代艺术的非常有限,还有就是税收,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好的优惠政策出台,在现行的税收制度下面,画廊每年销售额不超过80万,属于小型纳税人,超过80万以上就变成一般纳税人,这一下税收就要从5%上升到17%,这对于很多画廊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好比一件作品的销售利润艺术家分50%画廊留下50%,在这50%当中有17%要拿出来交营业税,交营业税以后有所得的时候还要交25%的企业所得税,还有个人所得税等等,这样一来最后的盈利几乎为零,应为还要支付租金,人员工资、展览费用,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有很多画廊支撑不下去关闭是很正常的,这就是目前画廊业的现状。所以画廊一定要想办法交税,在交税的情况下要呼吁政府免税,有关部门对画廊展览开支要进行补贴,否则中国画廊明年又会死掉一大批。

藏家 精神服务的买单者

在画廊的经营过程中,艺术家、藏家无疑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市场遇冷的情况下如何发掘推广艺术家,吸引新的藏家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方面顾振清认为他要合作的艺术家与藏家要在原则性问题上有认同感。在他看来培养有投机行为、投机心理的藏家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花十多年的时间,突然有一天他变了不在与你合作了,这就很悲哀。

“中国很多藏家是不成熟的藏家,他是在一个经济过热期、增长期形成了财富的积累,所以他买任何东西都有投资欲望在里边,只要这个作品年增值不到15%或者10%,他都觉得这个作品买亏了。

这对对画廊的发展来说就如一颗重大的地雷,指不定哪天就要爆炸,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什么?因为在欧美,有很大的一部分人购买艺术品是属于消费,但在中国是一种投资行为,很少有人把它当做消费品来看待,其实艺术作品是有价货品,可能会增值,也可能会不增值,既然消费,你满足了买画的虚荣心、审美感受、买到了艺术教育和艺术素质的养成等等,这些你所需要购买的一些精神服务,为什么一定要让精神服务增值呢?所以我现在会经常与艺术家、收藏家讨论什么是精神服务的买单者。”

其实画廊在吸引艺术家和藏家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品牌的塑造,比如说艺术家的代理,在画廊经营的年限内推出了到少艺术大家,收藏了多少艺术大家的作品,还有就是策划了什么重要的展览,要让艺术家和藏家有一种认同感,保持长期的合作,这样才是正确的经营方式,在这方面荔空间把艺术家作为第一推动力,作为策展人不断地发觉艺术家,很多在国内比较好的艺术家都有在荔空间参加群展的经历,甚至第一次展览也是在这里开始的,还有很多青年艺术家到社会的第一次展览就是在这里举办的。

市场遇冷画廊该如何发展?

在面对市场遇冷盈利只有7%,亏损并勉强处在维持及半歇业状态的约占总数35%的情况下,画廊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位画廊经营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对于顾振清来说,他认为中国的画廊应该走多远发展的道路,将出售作品与场地出租、展览、策展服务等结合起来,还可以开发艺术衍生品、创意产品等,而不仅仅把目光只盯在艺术作品销售上。他坦言今年荔空间在收益上面出售艺术作品的利润只占了总收入的30%都不到。

画廊的定位有多种,比如有纯粹的商业画廊,也有专业性画廊,专业性画廊比较强调学术性,像国际上的高古轩、佩斯、白立方都属于这一类画廊,但除了这些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可以选择,比如在这里顾振清提出了一个孵化器(incubator)的概念,是一种新的艺术机构的实验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不会把盈利看成最终目的或者第一目的,把推进艺术、推动艺术家发展作为我们经常性的项目,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以青年艺术家为主,还有就是完全成功的艺术家,在经营上第一是艺术家的展览作品有部分可以销售。第二,外接策划展览收取策展服务费。还有就是我自己作为策展人、批评家的其他收入,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在中国会出现若干个不同模式的空间,这种空间不能纯粹看作是画廊。我愿意把它看成是孵化器,也愿意看成是一个策展人空间或者实验空间、替代空间。”

顾振清还建议中国画廊应该到新加坡、香港、纽约去开分店,为什么?“在中国经营画廊关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在新加坡、到香港并不是问题,可以享受多种免税和补贴的福利,当然像画廊日常运营的费用还是要开支,但在这里可以领略真实市场存在所带来的画廊业成长的快乐、痛苦和烦恼,这是在国内是感受不到的,在这些地区可以学习到艺术市场比较正常的状态下的画廊成长的经验,这个很重要。其次,在经营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做艺术品的购买和投资,做长期的打算,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卖得好的画廊不一定能笑到最后,反而销售不是太理想的画廊是最后的赢家,由于作品没有卖掉,过了十年、二十年突然作品增加百倍这些画廊都活了,这个经验告诉我们不要一味地追求销售业绩。”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