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天价拍品屡屡何来 2013-01-28 10:05:2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如果媒体从业人员能少一些对天价“眼球效应”的追逐,用合情、准确的方式去参与到这些艺术品成交的报道,相信这些天价新闻的出处是没有市场的。但反过来说,如果缺少这些天价新闻的支撑,那么这个市场又有多少人能关注和参与呢?归根结底,那是整个市场本身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这几天,艺术品市场又传出天价之声,在山东济南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张大千巨幅《泼彩山水》拍出了2.5亿元,不但打破了张大千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也打破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

但如此“重大”的消息一传出,就有多位业内人士发表了质疑,质疑一,张大千46平方尺的巨幅作品,堪称其一生的巨作之一,为何此前不见任何著录?质疑二,该作品创作于1953年,但张大千开始泼彩创作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许多人对于这幅作品的真伪表示出怀疑。

很多怀疑,其实来自于长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者的特有敏感:比如这幅横空出世的天价作品,事先没有任何报道,这家拍卖公司也属于毫无名气的小公司,在今年各大公司都纷纷遭遇价格寒流的时候,这个天价来得过于突兀——上海福佑路上突然有人买到了天价爱马仕,你说正常吗?

问题不在于这个大千是不是“老千”?要弄清楚拍卖真伪很容易,请相关方面提供结款单以及税单就行了。重要的是,这样一则消息为何能堂而皇之地作为新闻见诸媒体?也许是某些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艺术品常识,也许是“道行”不深,但媒体是舆论导向,有责任为广大读者(里面肯定有艺术品爱好者)把好关。

这两年,从亿元金缕玉衣,到天价玉凳,从4个多亿的齐白石大作拍后买家不肯付钱,到拍出5个多亿的乾隆转心瓶因为拿不到钱而以半价私下转售,艺术品市场里既然猫腻多多,媒体报道时,至少应该多一个心眼。

事实上,天价新闻的频出,也源自媒体追逐“眼球效应”所致,在市场整个浮躁的环境下,投机客往往大打“天价牌”,进而把关注度吸引过来,这些报道反而助长了投机客把本身不值这个价的藏品给“洗白”——这些疑似确定性的成交,成了下一次再次出现于拍卖行时的估值参考,不懂收藏市场这类窍门的人往往就因此而被忽悠。

但扪心自问,一段时间以来,喜欢上了艺术品的我们,多半还是冲着钱来的。艺术品值钱了,一涨再涨了,于是我们也就关心了。关于艺术品的新闻,如果没有价钱,会少很多关注度,不少媒体从业人员是搞不清报道价值的,新近准确的事实变动,才是报道的核心,而非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因此,天价艺术品的新闻就时有出没,而不知内情的媒体闹笑话,也时常出现在天价新闻上。

如果媒体从业人员能少一些对天价“眼球效应”的追逐,用合情、准确的方式去参与到这些艺术品成交的报道,相信这些天价新闻的出处是没有市场的。但反过来说,如果缺少这些天价新闻的支撑,那么这个市场又有多少人能关注和参与呢?归根结底,那是整个市场本身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关链接】

天价拍品如何搜寻

谁在戏弄天价拍品

【编辑:田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