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拍季已落下帷幕,前不久结束的西泠秋拍总成交额为7.16亿元,总成交率85.7%,这一圆满压轴为处于调整期的艺术品市场再次带来暖意。记者日前致电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镜清, 围绕西泠今年秋拍成交结果及市场反应等方面,就收藏门类成交分布、价格涨落等情况进行了专访。
记者:每一次国内大拍,从时间上来讲,基本上是嘉德“打头阵”,西泠“收官”。对于刚刚结束不久的秋拍,您感到满意吗?符合您的预期吗?
陆镜清:今年西泠秋拍在2012年最后一天落槌,总体来说我感到很满意。23个专场,拍品底价5个多亿,总成交额7.16亿,与春拍7.72亿元的总成交额基本持平,符合预期。85.7%的成交率,说明公司拍品定位契合了市场需求,市场的参与度很高。
记者:到这次秋拍,你们上拍的拍品数量并未减少,和往年一样,依然是3000多件,但是大标的的东西似乎少了很多,中低价位的东西多了,这是不是西泠拍卖针对“2012艺术品拍卖调整年”所进行的策略调整?
陆镜清:在拍品选择上,我们一贯以来都主打文化艺术含量高、价格相对适中、贴近生活的精品。针对市场调整,拍卖公司也会考虑到战略调整,主要反映在高价和中低价位拍品的比例上。2012年的世界经济整体不景气,对中国经济构成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艺术品市场受经济波动的冲击最小,并且发展趋势利好。
记者:2012年的秋拍有哪些您印象特别深的地方?比如有没有哪个艺术家或者艺术门类价格逆势上涨,或者滑落得比较明显的?
陆镜清:可以说2012年市场在理性中兼有的热情,让人印象深刻,主要有三类作品表现非常好:
第一、“生货”依旧受追捧,书画部分尤其是近现代书画部分中,同一上款、同一藏家且从未在市场上露面过的新作品受到关注,西泠秋拍推出“隐墅居藏中国书画作品专场”,91件作品基本都为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余白墅先生上款,百分百成交,且多数作品成交价高于估价数倍。
第二、与生活相关,既能收藏又可作为日常消费的艺术品,比如庭园艺术中的石雕、御窑金砖等体现雅居、雅玩的门类,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小,也更为藏家认可和接受。从成交情况看,庭园石雕作品不仅中低价位收到热捧,高价高质的大件藏品,成交情况也很好。西泠的另一特色:篆刻艺术,也可圈可点,从现场人气到成交金额都表现突出。
第三、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价位不高但能让人品味挖掘,从中梳理一段历史的作品,比如名人手迹、信札、册页,价格未降反增。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成交率92%,《西南联大师生致容琬诗文册》涵盖抗战时期中国最一流学者,拍前我们邀请社科院专家一起对它进行解读,藏家对这件文学、艺术与史料价值并重的作品也十分关注,80万起拍,最终以345万成交,那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
记者:从南北地域性差异来比较,您感觉南方拍卖和北方拍卖在这一次秋拍中表现出哪些不同?
陆镜清:总体来说,我感觉这一次秋拍,南方的拍卖相对北方更为稳健,南方的成交率大部分都高于北方,比如我们的总成交率在85.7%,市场的参与度比较好。从春秋拍的成交额来看,南方的差异比北方小,比如我们春拍和秋拍的总成交额都在7个多亿,曲线平稳。从我们的拍卖人气和成交情况来看,市场没有明显走低。秋拍所反映出来的南北不同,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经济水平、文化氛围、人们对收藏的理解等都有关联性。
记者:从历届拍卖数据看,西泠拍卖每一场的成交率一直居全国前列,这次秋拍也不例外,成交额和成交率,在您看来分别意味着什么?
陆镜清:我一直认为,成交率是一个很关键的数据,甚至比成交额更重要。成交率是反映市场参与度的直观指标,也体现了一个拍卖公司的社会责任——不断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传播的广泛性就在于成交率,它衡量了是不是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收藏和拍卖市场里来,衡量了拍卖公司的品牌是否为社会、市场所认可,这种认可包含了很多层面,比如对真伪的认可,对艺术品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含量的认可。
衡量一个拍卖公司要从各方面综合数据来看,成交额不是唯一的标准。年前商务部、国家文物局、中拍协联合发布了拍卖市场《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可以看到我们的成交结算率排名第三、实收拍品款和营业税排名第四。
记者:正如您提到成交率反映了市场参与度,从直观的拍场氛围看,这次西泠秋拍参与者的人数和地域,和往届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陆镜清:2012年春拍我们共办理了936块号牌,秋拍在2012年底时举行,办理的号牌数依然超过800,拍卖大厅屡次出现由于座位不够站着举牌的热闹场景,可以说是05年首拍之外参与人最多的一年。
记者:能够再详细谈谈秋拍中书画板块的变化情况?哪些艺术家在涨,哪些在回落?
陆镜清:应该说,原来高价位的一线大师的作品,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还是延续2012年上半年的下滑趋势,齐白石、张大千是两个特别明显的例子。藏家的注意力集中在艺术造诣高而价格尚未达到高位这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价格都超过了往年,达到市场上鲜见的良好表现。比如今年秋拍近现代书画中,首度现身拍场的一件吴湖帆的《庚桑古洞图》,1725万元成交,属于吴湖帆罕见的大尺幅“新中国”题材。董寿平、吴昌硕的书法,广东画家关良的戏曲人物图,价格都在上涨,当然前提是作品来源正宗。
另外,从作品内容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有内容、可供读解深挖的作品,比如册页、名人手迹,去年价格反而在涨,而内容相对直接、一目了然的作品,比如齐白石的虾、桃子,大家能直观了解的艺术品,价格偏高的,去年一年反而有所回落。市场越来越注重艺术本身的价值和内容,同样是吴昌硕写的对联,内容很好的可以拍到一百多万,内容不好的只能拍到二三十万,而以前没有这样的差异性。
我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藏家的文化修养也在不断提高,对历史的理解也在不断提高,第二代藏家优于第一代藏家的情况在市场当中充分地反映出来。第一代藏家更注重的是大师和名头,书画家名气大小决定了价格高低。第二代藏家在名头基础之上,增加了对作品内容和艺术水准的判断。以前内容和艺术性不太能够决定作品的价格,现在这一点非常突出。
记者:今年秋拍,藏家(委托人和买家)的心理是否有微妙的变化?能否从拍品征集、预展办牌和最终拍卖交割的几个阶段来聊聊您的感受?
陆镜清:我们这场拍卖之后,对市场是一个信心的提振。很多藏家说,从我们这里看不到市场的寒冷,艺术品行业依然是逐渐趋于成熟的朝阳产业。市场总是以向上和向下的波浪形向前发展,其实每一次市场走低的时候,更体现了我们的优势,07、08年我们保持着很旺盛的人气,这一次也是一样。
记者:今年秋拍浙江涌现了很多新拍卖行,这种行业的新动向如何产生的,将会对浙江拍卖格局产生哪些冲击和影响呢?
陆镜清:从2011产业年报数据看,长三角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有着明显增长。作为南方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核心区域,2011年度长三角地区较好地发挥优势,取得进展。更多的拍卖公司涌现,表明江浙艺术品市场在向上发展,同时随着众多拍卖行纷纷抢占市场的今天,无疑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市场的理性调整告诉我们,只有专注自身品牌,深挖拍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加强专业化的服务,才是竞争力的有效保障。
记者:2013年已经到来,您预计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向将如何?西泠拍卖将如何应对?
陆镜清: 从宏观政策环境方面,党的十八大引导市场往利好方向发展,经济上十八大报告提出小康社会目标,2020年将实现GDP与人均收入比均翻番,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上十八大报告设专章论述,强调“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将有利于助推艺术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我认为艺术市场是充满希望的,这种发展是健康、有序、向上的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来年前景广阔。
【相关链接】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