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岫闻:艺术家与藏家朋友的故事 2013-02-04 09:52:4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裴刚
2012年在全球经济滑坡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稀缺艺术品缺乏,查税门风波和不断爆料的伪作频出的境况下,藏家信心摇曳。建立艺术市场的秩序和和健康的收藏体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而健康的艺术品消费心态,而不是投资或投机的心态是这些的基础。

崔岫闻

崔岫闻

2012年在全球经济滑坡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稀缺艺术品缺乏,查税门风波和不断爆料的伪作频出的境况下,藏家信心摇曳。建立艺术市场的秩序和和健康的收藏体系,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而健康的艺术品消费心态,而不是投资或投机的心态是这些的基础。

2013“登陆新加坡”印象

新加坡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和离岸金融中心,较低的税率一直是其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之一。对于艺术品税收来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艺术品进口来说,如果入关之后没有发生实质性交易,可免征进口关税;如果艺术品入关之后,在本国境内被转手卖出,则需缴纳7%的进口关税。其次,对于经营艺术品的公司来说只需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具体规定如下:自2010年估税年度起所得税税率调为17%,且所有企业可享受前30万新元应税所得的部分免税待遇;一般企业前1万新元所得免征75%,后29万新元所得免征50%,符合条件的起步企业前10万新元所得全部免税,后20万新元所得免征50%。另外,如果在新加坡以个人名义进行艺术品交易的,需按20%的税率增收个人所得税,相关成本和已纳税税额可进行抵扣。

显然在新加坡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今年的“登陆新加坡”艺术博览会刚刚过去。2013年1月23日,“艺术登陆新加坡”艺术博览会开幕。同期,新加坡银行与“世界青年总裁协会-全球总裁协会”新加坡分会在滨海湾花园餐厅举办"解构亚洲艺术:收藏家们收藏什么"主题晚宴,艺术家、画廊主、收藏家齐聚一堂。艺术家崔岫闻参加了新加坡本地画廊ODE TO ART在博览会的展览。崔岫闻就此次博览会的印象讲到:“ODE TO ART画廊曾经收藏过我的一些作品,在新加坡是一个蛮有实力的画廊,做事认真、考究、品质感强。这次他们带着我的作品参加此次博览会,也是我个人第一次来新加坡看博览会。

今年的‘登陆新加坡’博览会,画廊的布展,专业性较以往其它一些博览会都有所提升,装裱也很考究认真,从商业的角度看,还是比较成熟。展出的艺术品多半都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可看性、做工细腻、精致。略显工艺大于艺术之嫌疑,这一点我要解释下,对初入门的藏家甚至有一定收藏履历的藏家也许会是一个提示。这几年来,包括香港博览会在内,展出的作品视觉形式越来越好看,工艺精湛、装裱考究,艺术里的工艺是对的,而且是材料的自然呈现;工艺本身的艺术性就可能形成视觉对艺术本身关注的障碍,造成视觉幻像;工艺本身形成的所谓的艺术效果,不那么容易识别,往往这样的作品价格也不菲,差不多也在五十万甚至百万左右人民币,小尺寸的会便宜些,这些作品很考验藏家的视觉及艺术的判断力,否则就会买到伪艺术还很高兴。过些年拿出来升值空间也不见得有多大,或许不升值,甚至贬值,严格说这种作品就是高级工艺品,由于工艺上的精湛、视觉上的好看,对藏家的判断力非常有挑战性。

这次的博览会印象中,参展画廊结构布局以东南亚为主,其次是国际上少量比较主流画廊参与,国内画廊参加的比较少。“藏家俱乐部”这个栏目我没有关注,情况不清楚。和新加坡本地资深画廊主交流,认为这届商业上、布展、推广都比去年好。”

关注青年艺术家

崔岫闻在谈到自己对收藏的判断和理解时谈到:“我喜欢的艺术家及作品,都是在思想和精神上有及其强的穿透力。艺术家的头脑要走得很远,无论在思想和精神结构,甚至在能量空间,觉悟层,以及作品形式上都要有能够给人类思维空间提供某些新的可能性的作品。这些要求相对比较高,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很难具有这种特质,除非具有某种特殊的天赋性,比如早些年看到贾蔼力作品时的准确判断,并带领藏家从站台中国收藏贾的作品,且鼓励孙宁持续关注支持贾蔼力的创作,像贾蔼力这样具有色彩天赋及悲悯情怀。并具有关照历史,同时有人文关怀的年轻艺术家毕竟是少之又少,加上他个人独特的生命经历成就了独特的他自己。这届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如赫斯特、安东尼-戈姆雷、麦昆、anselm reyle等的作品。都是自己非常喜欢的艺术家,其他的作品入眼就比较少了。我的鉴赏力比我的财力高很多,所以对我来说欣赏他们比拥有他们更实际。我很向往成为一个藏家,但我清晰的知道我的使命是创造有穿透力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并持之以恒的不断超越自己且有创造力的艺术家。”

艺术家如何看待艺术品的消费

崔岫闻在谈到艺术品收藏和消费时从艺术创造者的角度,去描述艺术品的与艺术家、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崔岫闻讲到:“消费艺术品的人严格说消费的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的精华,艺术家是创造精华的人。创造者首先要做到艺术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先愉悦,其次才能愉悦其他人,藏家们买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更要享受这些有型的、物质之外的收获,而恰恰是这些有型的、物质之外的精华世代永传。如果一件艺术作品里没有这些内涵,只有视觉上的愉悦,幻象促使消费心理成功,这样的作品最容易上手,收藏者要小心区分艺术含量的真伪,除非另有其它投资目的及其它用心。”

艺术家与藏家朋友的故事

艺术品走出艺术家的工作室,开始在市场中流通时就具备了商品的属性。但艺术品作为人类精神的物化怎样的存在状态是合适的?艺术品应该找到善待它的收藏者,如何是善待?从艺术家手中诞生的作品,他们希望作品该如何流通是他们希望的。崔岫闻认为:“作为艺术家,首先希望自己的作品陈列在全世界各个美术馆,博物馆;其次,希望在思想及精神上与自己同段位甚至高于艺术家自己段位的藏家手里,这样作品的生命轨迹会安全些。更其次是被真正爱艺术的人和一定量的良善人士手里,最后也需要一定的市场流通,如拍卖行等,这样才能够形成健康、良性的艺术品的思想、精神理念的传播和正常的商业循环。

有几个我的作品曾经经历的收藏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次被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作品大概是2002年吧,当时正在超市买鸡蛋回来的路上,蓬皮杜收藏中心的人打电话到我的手机上说要收藏我的录像作品《洗手间》,电话讲完后一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我是置幻的感觉,后来一切变得真实具体起来,那种感觉很难形容,超乎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想像范围,虽然我的梦想并不是锁定在重要美术馆的收藏,但这件事在那个年代落在一个中国年轻艺术家身上确时能够让人激动一些时日。

另一个,我有一个藏家朋友,美籍华人,我们认识很久,她一直想收藏我的作品,后来介绍了美国的画廊跟我合作。当我在2010年10月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后,她并没有直接来跟我买作品,当我11年又在美国KING画廊个展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她才通过画廊与我联系,她在她自己介绍给我的画廊买了一件她喜欢的我的图片作品,付款拖了些时间。后来我们见面,她与我说:她有一段时间换工作,她收入减少了,她不想花家里的钱(老公赚得多)她一直在自己的薪水里一点点的把买作品的钱存下来,所以才拖了些时间。这件事让我很感动并教会了我很多:

第一,她真的懂艺术,并且真的爱艺术。

第二,她尊重艺术,尊重行业规范,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并不因为认识我就直接从我手里买作品,更不存在乱砍价的问题)。

第三,她独立,每个月存一定的钱,花自己的钱来买自己喜欢的艺术。

她是一个独立、懂艺术、值得尊重的人。

希望这些优良品质及行业规范在国内的藏家身上能够多些体现出来,目前国内的藏家状态有一些还是很让人担忧的,彼此缺乏尊重,行业规范差,投机及投资心理重,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信慢慢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为已经有好的范例存在了。”

在艺术品市场调整,狂挤泡沫市场开始冷却,艺术品收藏者不会因为冲动而轻信掮客、托儿的“忽悠”。开始有更多的喜欢艺术,而不是奔着投资获取暴利目的进场的艺术品爱好者,用自己手里的真金白银去买自己心仪的艺术品时,心态不会因市场的变化而大起大落,艺术品市场也少一些骤然的天价和白菜价。

【相关阅读】

【视频】崔岫闻:“周春芽新作展”体现其自我内心的转变

凯伦•史密斯:崔岫闻的女性质素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