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里的挽歌——杨剑波的绘画 2013-02-25 14:42:3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旷野、枯树、断崖、残缺的躯干、飘零的落叶、倾斜的路标、静默的面孔……这些梦一般的场景反复在杨剑波的绘画《隐语》(系列)中出现,似乎在诉说相同的故事,却又欲说还休,隐没在背景茫茫戈壁中。

旷野、枯树、断崖、残缺的躯干、飘零的落叶、倾斜的路标、静默的面孔……这些梦一般的场景反复在杨剑波的绘画《隐语》(系列)中出现,似乎在诉说相同的故事,却又欲说还休,隐没在背景茫茫戈壁中。

或许画面中不断出现的法文短句是解开画面谜题的钥匙之一,这些短句来自不同的文学家和诗人,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情感等各个方面,它们组成了《隐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并赋予作品文学和叙事的广联。在艺术史上,文学和绘画的关系渊源已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写实绘画的巅峰之作,无一不是绘画与文学故事、宗教故事融合的结果,并造就了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包西、格列柯、戈雅、普桑、大卫等艺术大师,近现代的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的代表画家米勒、库尔贝、德拉克罗瓦、高更、蒙克、莫罗、契里柯、梵高等,他们的创作更是受到现代文学、诗歌的影响和启发。在中国的水墨绘画中,诗画结合的传统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文以载道,文人画家们借用绘画和诗歌的结合来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与上述现象不同,剑波是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文学与绘画的结合既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直观,也不像以往的中国文人画家那样文以载道,而是更接近个人内心世界的呢喃低语,这既与他隐忍含蓄的性格有关,也与他创作《隐语》这个系列的初衷有关,如他自己所言,个人的隐秘经历,更适合隐秘的方式表达,这也构成了剑波作品的一大特点,不断出现的诗句既是画面的题眼又与画面保持着距离,文字与画面互为广联又彼此独立,画面中古树、枯藤、断壁、残垣、旷野、戈壁的意象如同不同时间的记忆的碎片,被突兀地镶嵌在同一个时空里,组合成哀婉动人、欲说还休的挽歌。

不惑之年的剑波,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惑,相反,他的迷惑更多了,这并非个案 ,而是这一代人的普遍境遇。作为时代的亲历者,艺术家最大程度地感知着时代的变革与阵痛带来的种种结果,并通过艺术作品真实地反映出来。同为 70 年代生人,我和剑波都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重大变化,文革、改革开放、85 思潮、学潮、民运、市场经济、城市化、乡村的消失、城市人口剧增、生态污染……目睹了传统价值观在今天的分崩离析,新的价值观的错乱与信仰的缺位,众声喧哗,纷乱无序。生活在其中,没有人能逃离影响,艺术家则比普通人更为敏感,一如剑波的绘画,他的哀伤无法诉说,只能以绘画的方式表达,他的绘画也并非要故弄玄虚设置谜题,而实在是不能说、不可说,就如同画中反复出现的枯树,交错的枝桠,延伸向不同的方向,似乎暗示着各种不同的路径与可能,却又未有明晰的答案。而旷野中星星点点的绿洲,明丽动人却又如梦似幻,它是过去时代的远景,终究要离我们而去。

在此以剑波作品中引用的法国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的诗《寂静》作为本文的结尾,以此告别曾经的诗意的时代:

天空如洗

万里无云

海面

田野

万籁俱寂

一片悲凉!

没有了

小鸟的歌唱

乌鸦的啼鸣

铁犁耕地的声响……

【编辑:谢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