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胄作品
在黄胄的艺术生涯里,老天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照顾。
黄胄本姓梁,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那是一个荒僻的小村, 祖父是乡里戏班会头,所以小时候他常画“戏子人”,没人教,全凭自己喜欢。初中只上了一年,就因父亲病故而辍学,为了学画,他背井离乡流落到西安,过着飘泊的生活。
1943年,他拜西北著名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学习中国画,那时的赵望云在西北是大画家,但生活并不好,黄胄在战乱中成长。1949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上做美术编辑,从此常到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区速写。
32岁成为知名画家
1957年他创作的国画《洪荒风雪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从而确定了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32岁的他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画家,他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速写,创作出许多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作品,如《打马球》、《出诊图》、《人畜两旺》等,他还为堂兄梁斌的小说《红旗谱》创作了一套插图。“文革”期间,他含泪烧了一筐筐的速写,并被强制劳动改造,被迫搁笔。导致传世的速写只有500余幅,“文革”结束后,他身体状况一直不好, 1977年病情恶化,致使瘫痪, 但他却激情饱满地坚持创作,在病榻上画了一幅20米长的《百驴图》作为邓小平同志访日时的国礼,送与日本天皇。80年代,他在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使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还是改革开放好。”
他说:“24小时可以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我算算从 1949 年到1980 年,真正画画的时间,也就五六年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抓紧时间,珍惜大好时光”。
感到自己特别渺小
谈到自己的经历,黄胄绝口不谈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他几乎是历次运动的“老运动员”,尤其是“文革期间”,可他却说:“没什么苦难可谈,人要往前看,有功夫多做点事。”
黄胄曾多次感叹:“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特别的笨拙,画得再好,也就是一点一滴,没什么可以夸耀的”。黄胄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无华。“我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 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 画也慢慢变颜色”。
他早年的许多作品,现在看起来依然非常精彩,技法上也非常严谨。几十年中,黄胄和夫人郑闻慧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这也就是他的画为什么从不拘泥一个题材,他说:“中国好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思想踏实,哪儿都不错。戈壁有戈壁的情调,西双版纳有它的味道,江南有江南的特色。画家要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大自然是黄胄永远读不完的书,他的速写,在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都久负盛名,他的画极注重造型,线条粗犷、遒劲、气势磅礴。他创造的写意泼墨与工笔重彩相结合的独特画法,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创造性的贡献,开创了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
多次深入边疆作画
黄胄上世纪50 年代正式开始涉足收藏,那时他的工资很低,只有80多元,钱全用来搞收藏了,卖画也是为了买画及古玩。
黄胄的画当时卖得极便宜,也就20-30元一幅(齐白石的作品45-50元一幅)。为了收藏,他欠了不少账,但他认为这样做很值得。“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没有断层,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太多了,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一说就是四大发明,实在知道的太少了。”
黄胄为推动当代美术的发展、曾深入边疆勤奋作画。从上世纪50年代《苹果花开的时候》、《洪荒风雪》、《赶集》,到七八十年代的《百驴图》、《风雪夜归人》、《送粮人》,黄胄在丰厚的生活根基上,形成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是国内最早突破蒋徐体系的人物画家。他在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曾经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70年代后期,他曾为纪念周恩来绘制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传世之作。黄胄的艺术实践,对当代美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广的影响。
黄胄简介
黄胄(1925.3—1997.4.23)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收藏家。
黄胄,字映斋,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因其父四十多岁方得此子,取乳名“老傻”,以求平安。“黄胄”是初中时自己起的笔名,以后一直沿用此名。1925年3月生于河北蠡县,后迁居西安。黄胄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原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有大量艺术作品及《黄胄作品集》《黄胄谈艺术》等三十余部著作传世。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