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鹤
这是一个特别的展览。作为对雕塑大师潘鹤一生艺术旅程的回顾,这个展览不仅吸引了众多对潘鹤艺术充满敬仰的人,竟然也吸引住了潘鹤自己。开幕式过后,潘鹤兴致勃勃地走了四个展厅,看了一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地表示,过几天要再来好好地看一遍。
这个展览特别在哪?那些大小不等的写生水彩作品、雕塑手稿,还有少年时代的笔记,都是从潘鹤自己也多年未见的某个角落里重新翻捡出来,重新排列组合,以“羊城之子”、“激情岁月”、“家乡情怀”、“神州丰碑”四大主题,真实深刻地展现了潘鹤的创作状态和心路。
与潘鹤的对话,就从这一次岭南会的展览切入。
因爱情发现雕塑
记者:这次回顾展为什么这么吸引您?
潘鹤:这个展览和以前的展览完全不一样,布展非常细致,文、图、雕塑手稿浑然一体,将我拉回到每一个历史时期。重逢如梦啊!很多事情本来全忘掉了,这些物品一放到眼前,当时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记者:您年轻时候也画了很多水彩、素描和油画作品,都是无师自通的吗?
潘鹤:那个年代跟现在不一样,屈指数数,20岁之前我跟家人逃难就达到16次之多。当时没有报纸、没有电视、没有朋友,整天不是在逃难路上,就是关在家里。百无聊赖之际,我发现家里的很多食品包装纸是从当时的一些西方美术书籍、文学书籍上撕下来的,看着看着我就开始了西洋画创作。在艺术道路上,我唯一的老师是岭南画派著名画家黄少强,虽然只跟了他五个星期他就病逝了,但他的艺术理念影响了我一辈子。黄少强告诉我,艺术是感情的表达,风格是人格的体现,技巧要根据表现需要来训练。像我的写生水彩画,都是因为感动了我才画的,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
记者: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雕塑作为您毕生的艺术事业?
潘鹤:13岁我到香港半山写生,住在姨妈家里。表妹非常喜欢看我画画,还拿着我的画冒名顶替交给了老师,获得老师的高度赞扬,她越发崇拜我了。后来因为抗日战争,我回到了广州,两个人分开了,但还一直书信往来,她一直鼓励我进行艺术创作。凭着记忆,我给她画了很多像,但还是难解相思,就想为她做个雕塑。当时没有石膏,用一般的泥土做不了,直到某一天,我发现补屋漏的黏土可以捏得起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用雕塑自由地表达着我的情感和艺术追求。那时候,画速写也买不到木炭条,后来我发现将一些树枝放进空罐头瓶里,做饭时搁到火里烧啊烧,几次过后就变成木炭条一样可以作画了。
雕塑不能污染城市
记者:您曾大声疾呼“雕塑要走向室外”,在您看来,城市雕塑的意义在哪?
潘鹤:过去雕塑一般都是为有钱人服务,一件作品放在某个富人家里,就那么几个人看。这对我的青春和才华而言,是一种严重浪费。我希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能看到我的作品。就像国外的教堂、广场上都矗立着大型雕塑,我要做的就是这样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体现时代性,让石头成为凝固的历史。
记者:当前城市雕塑的发展状况,您怎样评价?去年底网络上还评选出全国十大最丑陋的雕塑,您留意过没有?
潘鹤:雕塑一定要美化城市,美化人类的灵魂。现在很多作品不是美化城市,而是污染城市,很多人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人民币服务,这太不像话了。用广州话讲,艺术变成了“伪术”,假情假意,沽名钓誉,拉帮结派。
记者:您觉得雕塑家要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导社会审美?
潘鹤:第一,对社会、对人类、对国家要有真情实感。第二,通过将感动自己的事物凝固在石头上,才能感动别人。人生短艺术长,要想着把优秀的作品留给社会,留给后代。
【相关阅读】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