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给钟明善(左)教授颁发收藏证书
昨天是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17周年暨迁校57周年纪念,历时9年筹建的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向社会开放,这标志着我省博物馆领域又增添一支重要力量。省市文化、文物、考古、戏曲及教育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数百人出席隆重的开馆仪式,并兴致勃勃地参观博物馆。面对如潮的人流,为开馆付出巨大心血的西安交大博物馆馆长、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告诉记者:“我很欣慰,后面要做的事会更多!”
历时九年筹建
凝结众人爱心
西安交通大学素以理工学科的研究闻名遐迩,而其历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位于现校区内的原唐代长乐里居住,校园里存有汉代壁画墓,出土有唐代墓志,以及元代人、车、马陶俑等珍贵历史文物。2004年,西安交大决定建立一所艺术博物馆,并将筹建任务交给西安交大教授钟明善。之后,钟明善邀请交大文物考古专家李家骏一起先后访问、考察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希腊雅典教育技术学院,以及国内多所高校博物馆。他们看到,国外一流高校的博物馆,已成为国家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也是该国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他们决心尽最大努力把西安交大博物馆建好。
建馆伊始,经费紧缺,展馆如何布局,展品又从何而来让人发愁。为收集藏品,钟明善凭其社会号召力多方奔走,寻求支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特意为博物馆赠送京剧音配像全套录像资料,西安交大师生,省内外文物及艺术收藏家纷纷捐赠个人藏品。经著名诗人沈奇教授引荐,陶艺大师邢良坤先生也将他精心制作的40多件陶瓷艺术品无偿捐献给交大博物馆。新加坡、美国等国专家也专程来陕,为博物馆捐献个人藏品。
西安交大博物馆展品吸引参观者驻足观赏
五馆一厅格局
藏品丰富令人惊叹
九年来,交大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钟明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边筹建边开放,博物馆在学术交流、中外合作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博物馆先后举办了西迁教授肖像展、中日友好自咏诗书交流展、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书画复制精品展等,接待了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瑞士、日本等国家的访问团,一时间,交大博物馆声名鹊起。
交大博物馆目前已开放有历代艺术文物馆、陕西秦腔博物馆、书法碑石馆、西部农民画馆、邢良坤陶瓷艺术馆、书法展厅共五馆一厅。昨天,记者在展馆看到,秦汉瓦当,西汉铜镜,汉代的陶乐舞俑、青铜墙铁弦壶、铜印,唐代彩绘生肖蛇俑,元陶俑组合,清代雕刻木版,历代书法碑石等珍贵文物,邢良坤制作的精美陶瓷艺术品,西部地区的农民画,艺术大师库淑兰剪纸作品,来自民间的木偶皮影,以及秦腔服饰、经典剧本、音像资料等共计2000余件藏品有序陈列,而藏品登记总数已达3326件,藏品之丰富令人惊叹。据介绍,这些展品绝大部分来自社会各界捐赠。
捐赠藏品2667件
钟明善义举感人心
在昨天的开馆仪式上,交大博物馆馆长钟明善向为博物馆捐赠文物及艺术品的各界人士一一颁发捐赠证书,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秦腔艺术家李爱琴、马友仙、肖玉玲、冀福记、康少易、马凌元、卢东升、李淑芳、王新仓以及著名剧作家袁多寿先生的子女在台下激动地鼓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为陕西秦腔博物馆捐赠了珍贵艺术品,仅西安秦腔北会一家就捐赠了近400件秦腔剧装、乐器、剧本和音像资料。秦腔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淑芳作为秦腔艺术传承人多次在交大博物馆与到访的国外艺术家同台演出,她告诉记者,将尽自己的力量把“肖派”艺术传承下去,为秦腔博物馆的发展做出最大努力。
当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为馆长钟明善颁发捐赠证书时,全场爆发出最热烈的掌声。钟明善共为交大博物馆捐赠个人藏品2667件,全部是他几十年来收藏的精品,很多是他自费从民间收集而来,包括历代彩陶艺术品、碑石书法、秦汉印章等,其中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撰书的《王翊元夫妇墓志》等文物十分难得。文物专家认为,其价值估算最少在3000万元,目前大部分藏品正陆续进入博物馆。据钟明善介绍,下一步交大博物馆还将创建独具西部特色、有着7000年历史的埙乐馆、明清木版年画馆,将现代高科技与艺术考古相结合的数字化博物馆,建立、完善传统造纸工艺和陶瓷制作两个实验区,并举办高水平的艺术大展。
钟明善说:“一个没有文化传统的民族是不健全的,西安交大百年来拥有优良的国学传统,曾出现过沈曾植、叶恭绰、唐文治、李叔同、彭康等书画大家、音乐家及国学大师,他们对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交大一名年过古稀的老教师,我们将以抢救和记录历史为己任,尽最大努力办好交大博物馆!”
人物简介
钟明善,1939年生,陕西咸阳人,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物馆馆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几十年来从事书法艺术和理论研究,著有《中国书法史》《钟明善书法篆刻集》《书法入门》《书法基础与欣赏》(上下集)、《于右任的书法艺术》《书法欣赏导论》《长安书法胜迹》《名碑帖学习与欣赏》等著作。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拥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
【推荐阅读】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