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中国抽象的根其实有两个 2013-04-18 09:43:17 来源:艺术+ 作者:雷祺发
李旭: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曾就职于上海美术馆,任策展人、学术部主任、馆长助理。2006年就任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曾策划上海双年展,“形而上”——上海抽象艺术展,“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线”——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等展览项目。

李旭

李旭

李旭: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曾就职于上海美术馆,任策展人、学术部主任、馆长助理。2006年就任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曾策划上海双年展,“形而上”——上海抽象艺术展,“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线”——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等展览项目。

记者: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语境下,如何看待西方式的抽象艺术?中国自己的抽象艺术的根是否存在?

李旭(以下简称“李”):西方式的抽象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国际化的抽象艺术。我认为,在世界各地都有它的呈现。国际化的抽象艺术一直受到各国学术机构的关注,一直在发展演变,在艺术市场上也一直占有比较稳定的份额,但那个类型不是我关注的重点。从2001年起,我开始关注有没有一种中国式抽象艺术的存在,后来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我认为中国抽象的根其实有两个:一个是理论上的根,即道家哲学的影响;另一个是视觉上的根,在中国书法美学里面可以找到。

记者:抽象艺术在中国整个发展过程来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有哪些代表艺术家?

李:中国大陆的纯抽象艺术开始得比较晚,从严格界限上来讲,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初期,像余友涵就是一例,他启发了九十年代的丁乙等人。其实在文革时期,湖北的李青萍、上海的吴大羽都在地下状态偷偷地创作过不少抽象、半抽象的作品,但那些创作行为比较孤立,还不能被完整地看做一种抽象艺术现象。“八五新潮”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学习、模仿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趋势。当时整个前卫艺术界的形势是比较反叛的,都觉得写实比较保守,抽象比较前卫,但当时的那些抽象艺术绝大多数都是策略性的、阶段性的。九十年代以后,在上海开始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例如张健君、周长江、丁乙、申凡、秦一峰、陈墙、黄渊青、曲丰国等人。此外,像北京的谭平、孟禄丁、闫振铎、张国龙、路青、陈光武、徐红明、孙凯,天津的祁海平、张羽,杭州的施慧、张浩,深圳的梁铨、刘子建,以及四川的李华生等艺术家都是代表人物。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全国各地有很多艺术家都开始了各自的抽象艺术探索,并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不断成熟。

记者:如果我们想梳理一下湖北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您觉得有哪些艺术家可以列入这个范围中来?

李:傅中望的许多雕塑作品中其实一直都有抽象艺术的成分,他是在全国层面上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另外还有一批年轻的艺术家,他们中间的有些人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可以说是湖北的地域特色,2010年在武汉举办了一个名为“无物之阵”的展览,这批艺术家的作品曾有一个集中亮相。

记者:2010年,武汉继上海、北京、杭州、深圳之后开始成为抽象艺术的一个全新的发展基地,与其他地方相比,武汉有哪些自己的特色?

李:特色的话,就是年轻一代的抽象艺术家很多都有留学的背景。武汉自古以来有着荆楚文化的底蕴,清末、民国时期,武汉曾是全国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城市之一,八十年代武汉曾是新潮美术运动的重镇,现在湖北美术学院在全国也是有影响的,这都是很理想的人文基础。所以我认为,武汉其实有很多资源可以挖掘出来。

记者:目前或在将来,武汉所面临的问题或者说出路是否和其他地方一样?

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湖北美术馆能够作为抽象艺术的主场之一,定期举办比较固定的品牌化项目,把抽象的理念持续性地做下去。湖北的抽象艺术活动在不断推出本地艺术家的同时,还要持续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批评家和策展人,不断提高展览、研讨和出版质量。

【相关阅读】

李旭:抽象艺术需要“晚熟”

李旭:做文化事业要有视界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