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繁与冷军的对话 2013-04-18 16:56:30 来源:长江日报
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现任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是近年来大陆非常有影响的青年美术家。

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现任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是近年来大陆非常有影响的青年美术家。

他,并非出身美术名校,却掌握着无人企及的最为精准的艺术技法;

他,在各种重量级展览中屡获大奖,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却仍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戏称自己的“写实绝技”不过是“花招式”而已;

他,是中国目前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却深居简出,过着极为朴素单纯的生活;

他,就是著名画家冷军。

2011年8月24日晚,受《长江日报》“艺海鉴真”栏目之邀,这样一位传奇性的艺术家在其位于别克·乔治咖啡馆中的工作室接受了如下访谈。

1,近作“竹”系列——融合与创新

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以“竹”为题材进行创作的?

好像是07年春节期间在武汉画院里大家聚起来画画的时候,屋里要放一些植物作为背景,我就买了一盆竹子。春节和郭润文老师他们一起练完笔之后,竹子就留在那儿了,我就想以这个为题材来画几张油画。

在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用油画的方式还真是不太适合画竹子,因为它是一种塑造,而不是写意,但是完全按照对象画肯定也不行。平时我在国画里也会画一些竹子,于是我就试着把国画的竹子的画法跟油画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尝试。

问:也就是说你以油画来画竹,是从国画的技法中获取了一些灵感。

对,如果以前没画过国画的竹子,我是不敢用油画来画竹子的。

问:“竹”是传统国画中非常常见的题材,这源自于“君子比德于竹也”的心理需求——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符合文人的雅致情趣,所以文人画家们把竹子作为“清高、气节、坚贞”的象征,以画竹的方式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那么你以水墨画竹的初衷与传统文人画家们是否一致?

文人喜欢竹子,因为有一些寓意,它的形态和结构能够和文人的精神相匹配,是有这种说法。不过对我来说这些方面倒是次要的,我主要是觉得竹子好看,而且也是个很常规的题材。我没有太多去考虑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

但是我的画法和别人不一样,不是用的别人总结出来的笔法。

问:就像很多人是从《芥子园画谱》里教的‘三笔“个”字’、‘四笔“介”字’入手?

嗯,我不是那样的,我是从写生入手,所以画出来很生动,一看就是生活中的竹子,很活。

我的油画是这样,国画也是这样。当然,也不是完全那种,里面也有一定的提炼,但是这种提炼和传统的国画画法比还是少了很多程式化的因素。

问:传统国画中画竹,讲究以书法用笔入画,赵孟頫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就阐明了书法与绘画的关系。那么你在画竹的时候是否采用书法的用笔?

我没有刻意地去做,但是我本身入笔就有一点书法的味道。

我从小学传统国画,也练过一点书法,这已形成习惯,会用到我的国画里去。包括我以油画来画竹的时候,笔法也跟传统的油画笔法不一样,也带有一些书法用笔的意味。

此外,一般油画是浅色压深色,但是如果画竹子要用白色把绿色压出来,那就很难看了。所以我估计没有画过国画的油画家,面对竹子,可能他就无法下手。而在这些方面我又借鉴国画,先用白底,画浅色,再画深色,最后加入一些深浅的交互。总之一开始我也觉得用油画来画竹子很有难度,大着胆子画了一些,慢慢有些体会。

问:与国画重在主观精神的表达相比,油画主要是描摹客体的物象特征,你用油画画竹是在着重刻画竹子的外在特征吗?

对,我主要就是在表现竹杆和竹叶的丰富性:有绿叶,有枯叶,有受光的,有背光的。这里面有疏密、虚实的关系。一个画面的好看与否,就在于表现这种关系。有,就好看,没有,就不好看。

至于精神层面我确实没有想太多,因为这是个约定俗成的题材嘛,并不是我开发出来的。但是用油画来画竹子,我是第一个,中国之前从未有人画过。西方人也不会画,他们画不了,因为他们没有书法的基础,不会这样用笔。我用油画画竹,叶子之间的穿插、趣味、结构,都是从国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西方的油画没这个东西,所以,以油画画竹基本上就是我独创的了。

2,代表作“超写实”系列——社会需要“美”

问:当代艺术中有很多人的创作看起来很阴冷、很变态,旨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揭露人性的丑恶。但是你的作品一直坚持着在画“美”的东西,而且大部分的创作对象来自于真实的生活。特别是你那些极具代表性的超写实的作品,走的是“唯美”路线。这是否意味着你是一个“入世”的画家,在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你对现实的关照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我也曾画过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你说的那些暴力、色情、惊悚、恶心的创作,只能说明是审美多元化的结果。

问:是审美多元化吗?我倒觉得是画家本身的心态问题吧?

也不一定,你让他们找老婆,他们肯定不会去找丑的。画“丑”的东西只是他们在工作状态下的取向。但是这个东西有一点就可以了,我自己是不会浪费时间画这些东西。如果我很年轻,我以后还有大把时间去画“美”,也许我还会去画一下“丑”——做个鬼脸,吓你一下,回头再去画一些正常的作品。但是以我现在的年纪,我不会这样去玩儿,去折腾这些东西了,太顽皮了。

问:也就是说你认为大家还是应该去多画一些“美”的东西,画“丑”的东西是在玩票?

从更高的角度去看艺术,肯定是存在好坏美丑之标准的,但是我们作为个体不方便评判,因为每个人在主观上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人类是多元的,特别是现在的观念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主体,不管你想干什么,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只要不妨碍他人,不违反法律,都应该受到尊重。多元化了嘛,也无所谓好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

艺术家选取不同的对象进行创作,正是多元性的表现,是值得鼓励的。如果所有人都那么古板,都正儿八经的,也没有趣味。所以说对于那些丑陋、阴暗的东西,在年轻的时候,也可以体验一下,荒唐一下,不过时间不要太长,不要形成大规模的气候,以后再慢慢调整。

人类还是需要更多正面的,美好的东西。

3,当代艺术——时尚无法沉淀

问: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最后一次修订版的自序中写道:“越走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基于这个原因,他对撰写“没有结尾的故事——现代主义的胜利”这一节感到很不安,因为他无法判断当时的那些艺术现象经过多年后还有些什么是能够沉淀下来的。

冷:现在的东西基本都沉淀不下来,为什么呢?这和人类共同的理想有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在最开始可能发展得很缓慢,比如传统的耕地方式,可能要经过一两千年才有一点改进。在那么长时间内生产力都没什么变化,思想上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因此,人们在艺术上的观念变化相对而言也是非常细微的。所有的人都把力量往一个地方使——因为观念是一致的,比如都画写实,或者都画古典的,那么积淀的东西就很浑厚,也能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很牢固的东西。

不过文艺复兴之后,技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人类就像坐上了高速列车一样往前飞奔。所有人都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越来越丰富,流派和分支也就越来越多,想要梳理脉络也无从谈起,这就只能是时尚了。大家都在赛跑,你跑在前面,你就是潮流,等你累了,我冲过去,我也时尚一下。每个人,每个流派都只能流行那么一段时间,所以这样也没办法形成一种文化,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不下什么东西。

问:这就像安迪·沃霍尔说的“未来每个人都能当15分钟的名人,潮流的寿命还比不上用完即弃的纸尿片。”

那么在你看来,再过几百年,当人们回头看的时候,还能记住什么呢?

记不住了,只能有几个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被提炼出来,其它的就都淹没了。不像古典艺术,因为发展特别缓慢,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每种风格都有上百年的发展,那么它积淀得就很浑厚,所以直到今天,我们都认为它们是经典。

4,未来的艺术——“圈子”是最终归宿

问:当今的艺术已有非常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你认为再过很多年,艺术是不是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呢?

我认为到那时候每个人又会回到一个小圈子里头,因为世界太复杂了,信息太多,人类无法接受那么多的东西,所以只好又回到一个小范围里去。

事物都会有一个饱和期,何博传写过一本书叫《山坳上的中国》,其中有一句话特别经典:“人会在信息中失去知识,知识中失去创造,创造中失去灵魂。”人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会很难受,会去寻求一些信息,一些知识以此来填补空虚的心灵。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人们无法记住并对其进行深究,就会想“算啦,我还是跑吧。”

再说到艺术上,也是一个道理。各种的风格、流派太多,没有人能全部理解,全部接受。最终,每一群欣赏同一类艺术的人就会聚集起来,形成一个个小圈子。

【相关阅读】

梅繁:做策展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冷军:超写实油画的“手艺人”

冷军:我不会跟自己过不去

【编辑:李洪雷】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