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异地安置乃无奈之举 2013-04-22 09:17:27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陈运成
最近,成龙欲将自己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一事,在国内引发了热议。由此,正在不断消失的以古建筑为主要载体的古村落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成龙欲捐二十年前收藏的徽派古建筑引发关于文物保护的热议

最近,成龙欲将自己收藏的徽派古建筑捐给新加坡一事,在国内引发了热议。由此,正在不断消失的以古建筑为主要载体的古村落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半坡遗址显示:那个时期开始形成土木结构的古村落。此后,伴随着华夏千年的发展历史,一方面,产生了象征权威与等级的皇家宫殿、园林以及宗教寺庙等技艺高超、造工精细、严谨的建筑;一方面,民间大量的古村落成为基层民众的生活中心。这些古村落遗留着先民繁衍生息的生活痕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构成古村落的那些样式独特的古建筑,则在皇家建筑之外开辟了另一番尘世的精彩。其中,著名的有皖南民居西递宏村、江西婺源古村落群、广东梅县围龙屋群落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大部分地处偏僻的古村落因缺乏资金、缺乏管理,年久失修而被废弃。

古建筑保护前景堪忧

早在民国时期,一些外国文物商人就来到中国搜刮文物,他们把一些中国优秀的古建筑拆散移迁到国外,现收藏于各国博物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批未纳入文物保护对象的古建筑群,属于私人财产,可以自由买卖。那些最早从事古董生意的商人在农村大肆收购、拆除古建筑的构件。把建筑上看起来最有卖相的木雕、石雕、砖雕等搜刮一空。这种做法对原本已年久失修的古建筑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建筑构件一部分当作艺术品进入了收藏领域;有的进入了现代家居成为新的装饰元素。有识之士对此表示担忧,开始购买整栋建筑希望以此保护建筑文明的完整性。而商人也从中嗅到了商机,打着“异地保护”的旗号开始做起了古建筑异地安置的生意。他们奔走于安徽和江西等地,搜集散落在农村的老房子,再联系北京、上海、浙江的买主,从中赚取差价。成龙的古建筑就是20年前在这样的背景下购买的。

一方面,由于人力、资金、文化观念等因素,大量古民居得不到保护,让商人钻了空子,被大肆收购贩卖;一方面,由于古建筑的设计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所以在城镇化风潮的冲击下,大量具有现代功能的小洋房的不断涌现,使本身历经风雨、破旧不堪的古建筑被大量遗弃,倒塌。

异地安置:无奈之举

中国古建筑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美学观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体现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所以,有专家认为,离开原地保存,缺乏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民俗风情等因素,古建筑就失去了原本蕴涵的价值意义和魅力。而且,大量的古建筑被搬迁也使当地文化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所以,古建筑在原地保存更能体现它的人文、美学价值。

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流入市场交易,异地安置后改造成茶楼、展览室和工作室等形式,继续发挥它的使用、审美价值,也是当下最好的保护方式——虽然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和文化,却保留下了完整的建筑。现在各省文物部门也开始制定规定,具有历史与审美价值的徽派、晋派建筑不允许买卖。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古建筑认领办法。这样既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破解“经费不足”这一文物保护难题,又能唤起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利于原地整体保护中国古村落。

【相关链接】

文物局:希望成龙不做对不起民族事 让古建回归

中国古建筑出国谁之过

【编辑:江兵】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