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之春”从记忆中归来 2013-05-17 15:57:57 来源:银川晚报 作者:皇甫世俊
几乎每一个老银川都记得新城转盘的“银川之春”,尽管很多人都说不出它确切的名字,以至于根据自己感性的认识,为它起了不少别号,但这仍然无法阻止这座雕塑成为银川的历史记忆。事实上,无论官方称其“银川之春”还是“民族大团结”,这座凝聚了银川特有人文信息的雕塑,本不应该彻底消失。

银川之春

 银川之春

几乎每一个老银川都记得新城转盘的“银川之春”,尽管很多人都说不出它确切的名字,以至于根据自己感性的认识,为它起了不少别号,但这仍然无法阻止这座雕塑成为银川的历史记忆。事实上,无论官方称其“银川之春”还是“民族大团结”,这座凝聚了银川特有人文信息的雕塑,本不应该彻底消失。

事实上,另一座几乎1:1复原的雕塑已经矗立在唐徕公园之中,几经周折,记者走访了与这座雕塑的前世今生发生交集的当事人,尽管他们对这座雕塑的记忆已冲淡,但仍然津津乐道于它的林林总总。

城市雕塑热的产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艺术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人们被压抑了多年的创造力,也在此时大规模井喷。而在此时,作为其中第一个“副产品”,城市雕塑热也应运而生,几乎无城不雕塑,无城不转盘。“银川之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位银川市园林局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银川园林志》,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也曾是银川市雕塑办的主任。这个部门最早隶属于银川市规划局,后来成为银川市园林局的下属部门。他说,“银川之春”并非个例,当时一并诞生的,还有西门的“凤凰碑”、“母与子”及“牧羊女”雕塑,以及南薰路的9组动物雕塑。

事实上,在城市雕塑热之中,确实出现了不少精品,但粗制滥造者也非常多。就“银川之春”本身来看,其艺术水准也很有限,加上交通环境等因素,成为这次雕塑热中最早被拆除的标志性雕塑。

然而,“银川之春”本身不仅仅是艺术品,他更是一代人心中的人文地标,简单粗暴地抹去这一痕迹,显然是对城市历史的不尊重,因而也使得这座雕塑开始了新的里程。

进城必看的怪雕塑

如今西夏区的一部分,以前被人们叫做新市区,这座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业区,虽然与老城区相差不超过20公里,但在当年仍然是很大的地理距离。因此,每到节假日,那里的工人总用“进城”来统称自己要去老城区休闲游玩。当他们坐着4路和2路公共汽车前往老城区时,都会经过新城转盘的“银川之春”。

张贵军1980年出生,在工厂大院里长大,每当他坐在母亲的腿上乘车进城时,都会用仰视的目光去审视这座雕塑。“当时感觉它很高很大,还有点害怕,觉得那些人张牙舞爪的。”当张贵军逐渐长大后,才慢慢看出这座雕像内舞蹈的元素。而他的观感几乎代表了很多人对这座雕塑的认识。

到了2000年年初,当所有银川人还在适应“八车道”时,这座“银川之春”即将面临被拆除的命运。2002年,随着北京路拓宽工程的进行,原本具有最原始的交通组织功能的新城转盘,已经成为阻碍交通的瓶颈,而“银川之春”也将一并移除。根据当时新闻媒体的报道,这座雕塑将另择新址安放,而这一等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再获新生

齐建国是银川市园林局总工程师,最近,他正忙于滨河新区大环境绿化工作,暂时难以抽身关注还在进行的“银川之春”周边绿化。作为参与“银川之春”迁址工作的当事人,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想法,“最早希望把它安放在老火车站附近,但是始终没有找到良好的方案,于是就暂时搁置下来。”

他说,这座由玻璃钢材质制作的雕塑,拆解后一直没有好的存放地点,直到选择了唐徕公园。在网络上,至今都可以看到2012年5月这座雕像安装工程的招标公告。公告中称这座雕像为“民族大团结”,而这也是网络上唯一能查到的这座雕像的官方名称。安装地点则是位于唐徕公园整治扩建五期凤凰南街和双医路交叉口三角地。

然而,公告的内容也同时透露出一个重大的信息,那就是原本重新安装的雕塑,改为重新制作,材质也从玻璃钢改为不锈钢。银川美术馆馆长黄智曾经参与其中,对雕塑安装的视觉效果提出意见。这位擅长版画、油画的艺术家说,这个雕塑通过翻模重塑,体量要比过去大了一些。

不过,由于位置的变换,视觉效果上再也没有过去那样大气的感觉。“过去的地方处在路中间,周围较为空旷,所以视觉感比较大,现在的地点无法具备当时的条件,因此具体感受上会有折扣。”

虽然现有的“银川之春”没有了当年的历史感,但也已经成为银川市内的一道风景,随着当地人口不断稠密,这座寓意民族团结的雕塑,将会成为新一代银川人的回忆,而这正是城市雕塑本身的魅力。

【相关阅读】

谁让城市雕塑“很受伤”

“中国十大正能量城市雕塑”揭晓

【编辑:谈玉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