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贝尔夫妇的当代艺术收藏之旅
2013年5月,鲁贝尔夫妇透露他们将在12月的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 Miami Beach)期间,在美术馆举行群展,展示二、三十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借此契机,记者采访了鲁贝尔夫妇,请他们谈谈绵延半世纪的艺术热忱。
通过艺术家发现艺术
唐·鲁贝尔的父亲曾任网球教练,他小时也练习网球,双打搭档的父母喜欢收藏艺术品。 唐曾经说,在此之前他甚至不知道私人可以收藏艺术品,伙伴父母的收藏激起他对艺术最初的向往。21岁时,唐遇到17岁的梅拉,两人1964年在纽约结婚。 梅拉告诉我们:“那时,唐还是个医学院学生,我在学校教书,我们常常在他上学的地方附近散步,认识了一些艺术家。”六十年代时美国经济正 缓慢发展,艺术家们还租得起一些冷清地段的店铺做工作室,他们认识了一位在第三大道租门脸房画画的艺术家。“他没有变成很有名的艺术家,只是个很有才华的 年轻人。我们那时也没有多少钱,所以和他商量每周给他五美元,分期付款买下他的作品。所以说,我们是通过艺术家去发现艺术。”
此后,鲁贝尔夫妇便开始了持续数十年的艺术收藏。尽管最初通过艺术家开始艺术收藏,但鲁贝尔夫妇十分重视画廊体系,此后一直保持与画廊的合作,即使是自己认识的艺术家,也坚持通过与之合作的画廊购买作品。“画廊熟悉地区特色,熟悉这一地区的艺术家,和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家都有联系,他们可以参加各地艺博会并与其他画廊合作。毫无疑问,好的画廊可以真正地扶持艺术家的创作生涯,画廊本身也为此花费不菲。” 他们通过画廊购买作品,并经由画廊介绍认识各地艺术家,参观他们的工作室。
注重交流与分享的收藏
至今鲁贝尔夫妇已拥有超过5000件作品,涵盖来自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的成百上千位艺术家。“我们不按照国籍选择作品,只要有才华、有创造力的东西我们就会收藏。” 在他们的收藏中,拜访艺术家是十分关键的环节。“我们拜访过自己收藏中几乎98%的艺术家,去过他们的工作室。”在与艺术家的交流中,他们亲身感受艺术家 的想法,了解他们的背景、创作动机和作品背后的故事,从而与作品真正地交流。“我们对艺术收藏的关注点在于自己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所以不会单纯坐在拍卖行里,买艺术家的作品。我们希望看到作品背后的人生,注重与艺术家交流,去体验这件作品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唐和梅拉一直拥有不俗的品味,常能挖掘才华尚未得到认可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早年曾以2500美元价格购买了几张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收藏第一张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的照片时,标价仅25美元。如今,这些艺术家的拍卖纪录已达到成百上千万美元,但鲁贝尔夫妇却对价格的涨势云淡风轻:“我们尽量保留每件买来的作品——我们有超过5000件藏品,只出售过不到20件。”谈及艺术投资行为,鲁贝尔夫妇表示自己不想评论他人的做法,又与我们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发现:“人们也许出于不同动机开始收藏,很多人最初也不是很喜欢艺术。但随着时间推移,在艺术家才华的影响下,几乎每一位藏家都会忘记最初的投资动机,对艺术本身感兴趣。换句话说,艺术自会领他们入门。”
1993年,为了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艺术收藏,鲁贝尔夫妇以“在曼哈顿只够买一个一居室”的价格在迈阿密买下一栋4000平方米的建筑,成立了鲁贝尔家族当代艺术基 金会,定期举行展览,组织演讲及各类艺术活动,向游客和当地居民呈现当代艺术的发展。鲁贝尔基金会的保留项目之一,就是每年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博会期间的 大型展览。今年,他们决定借此机会,推出由二十多位中国艺术家作品组成的群展,初期展览名单中包括朱金石、邱志杰、张洹、赵刚、王光乐、李然、徐震、陈轴 等艺术家,涵盖各年龄段不同风格的作品,其收藏对中国当代艺术挖掘之广泛深入令人叹服。
持续十余载的中国情缘
1998年,高名潞在纽约的当代艺术美术馆PS1策划群展“Inside Out:新中国艺术”,鲁贝尔夫妇购买了作为展览画册封面的摄影作品,并结识了这张照片的作者张洹,和他成为朋友。2001年,鲁贝尔夫妇在张洹夫妇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中国,参观画廊,拜访艺术家,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品。至今的12年间,他们曾数次来到中国,逛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画廊,游走四方寻访居住在东西南北的艺术家。
【相关链接】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