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朝的洋画家:郎世宁 2013-06-20 17:12:01 来源:收藏界 作者:李宁
郎世宁,一位意大利传教士,从27岁来到中国一直到78岁去世,五十多年间没传递天主的福音,而是把正统的西洋绘画带到了华夏大地。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西画与中国画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郎世宁风格”。

郎世宁《孔雀开屏图》绢本设色 328×28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孔雀开屏图》绢本设色 328×28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郎世宁,一位意大利传教士,从27岁来到中国一直到78岁去世,五十多年间没传递天主的福音,而是把正统的西洋绘画带到了华夏大地。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西画与中国画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郎世宁风格”。 在《清史稿》里,对郎世宁的生平记述有:“郎世宁,西洋人。康熙中入值,高宗(乾隆)尤赏异。凡名马,珍禽,异草。辄命图之,无不栩栩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年轻的传教士

十七世纪的意大利仍然是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开始于十五世纪的伟大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了在中世纪中沉睡了数百年的欧洲。昏庸、腐朽的国王和教皇们为了维护其神权的不可憾,他们利用雕刻、绘画、建造装饰教堂,以展示宗教的肃穆、崇高与威严。在如此情形下,意大利的绘画产生了学院派、现实主义、巴洛克美术等几个流派,绘画艺术得到空前发展。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都会进行雕刻、绘画、建筑、数学、音乐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来为天主教的宣传、推广服务。这些年轻人中有一位叫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的,他天资聪颖,十几岁就掌握了雕刻、绘画、建筑、数学等知识,特别是在绘画上表现出了过人的能力,这为他日后的绘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受到最多的教育是宗教方面的,宗教为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至于19岁时就加入了热那亚耶稣会,几年后他已成为了优秀的传教士,鉴于他的优异表现,欧洲耶稣会葡萄牙传道部于1714年决定派遣他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教。

风华正茂的这位青年这年26岁,他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满怀为宗教献身的豪情壮志,踏上了去往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道路。他首先到达葡萄牙殖民地澳门,这里有很多天主教堂,他少不了要发挥他的拿手技能,为教堂画几幅圣母圣子像。离开澳门后,他又来到广州,布道传教,尽显职能,当然绘画也是少不了的。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传教,他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郎世宁。

康熙的宠幸

1715年的中国正值康熙王朝的鼎盛时期。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从自然科学到人文、艺术方面,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且非常重视人才,中国本土人才自不必说,对于洋人知识分子也不排斥,朝中那时就有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郎世宁在广州的优异表现,很快就传到了京城,康熙一道圣旨把他从南国召到了北方。

当年7月,郎世宁从广州来到北京,被安排住在东华门附近。每天清晨,他都必须步行进宫,七时整向宫门禁卫报到。朝廷让他按皇上指定的题材作画,作画地点就在一间坐落于庭院与御花园之间的简陋画室内。

11月的一天,61岁的康熙召见郎世宁。经过几个月的学习,郎世宁已能说些汉语了,拜见时他用汉语对康熙说了几句“吾皇万岁”之类的话,康熙龙颜大悦,郎世宁不失时机地要宣扬天主教义,但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大清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我朝才予以聘用。朕封你为宫廷画师,永为大清宫廷绘画。”康熙此番用意,是让郎世宁不能再布道宣教。康熙又说道:“朕观你笔下的人物,脸部皆有阴影,好似斑点瑕疵。另外,西方油画时间一长就会模糊不清。”

皇帝的话即为圣旨,郎世宁回去后立刻改画。这个过程一开始简直寸步难行,因为使用胶质颜料在绢上作画,一笔下去就不能再加第二笔,也不容修改润饰。笔触偶有踌躇,或下笔太重,那幅画就毁了。好在宫廷里的其他欧洲籍画家不遗余力地帮助郎世宁,加上其高超的绘画天分,他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就是人像必须画平板板的正面,不能画阴影,一旦运用了欧洲绘画的明暗关系,就会让中国人觉得有“斑点瑕疵”。郎世宁按照欧洲籍画家以及中国画家的指点,很快画出了康熙满意的作品,经过几年的实践,他“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但此时康熙突然驾崩了。

雍正的赞赏

1722年康熙驾崩后,雍正即位。雍正反对西方宗教,因此在华的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受到特殊礼遇。这时的郎世宁已能娴熟地驾驭他笔下中西结合的绘画,一些重要的作品也出自雍正年间,比如作于雍正元年(1723年)的《聚瑞图》轴、雍正二年(1724年)的《松献英芝图》轴和雍正六年(1728年)的《百骏图》卷等画幅,都显示出了郎世宁坚实的写实功底,体现了他早期绘画的特色和面貌,中式构图当中带有浓厚鲜明的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

雍正觉得西方绘画有独到的艺术特色,于是令郎世宁向中国的宫廷画家斑达里沙、八十、孙威凤、王??、葛曙和永泰等人传授欧洲的油画技艺,从此,纯属欧洲绘画品种的油画,在清朝的宫廷内开始流行。

雍正于1724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这为郎世宁提供了发挥其创作才能的极好机会。他有较长一段时间居住在这座东方名园内,画了许多装饰殿堂的绘画作品,其中既有欧洲风格的油画,还有在平面上表现纵深立体效果的欧洲焦点透视画。雍正皇帝对于这位洋画师的作品十分赞赏,曾经对一幅人物画的图稿朱批:“此样画得好!”

当时的满洲贵族圈子里,玩赏欧洲风味的艺术品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果亲王允礼像》、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八骏图》、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马图》等,都是郎世宁为皇亲国戚特地创作的。

雍正时期,郎世宁没敢提宗教一事,雍正皇帝因此很欣赏他,因为郎世宁参与了圆明园内长春园欧洲式样建筑物(俗称西洋楼)的设计和施工,雍正还一度让他担任过掌管皇家园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职务,官职为正三品。

乾隆的重视

雍正在位期间,郎世宁的“中西合璧”绘画日臻成熟,雍正驾崩后,时年24岁的乾隆登基。乾隆皇帝雅好书画诗文,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所以从康熙时就入宫的画家郎世宁仍然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乾隆在即位前任宝亲王期间,就与郎世宁相识,并有颇多接触,关系甚为密切,这也是郎世宁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即位后的乾隆每日必去画室看郎世宁作画,还多次颁赐赏钱和物品奖赏,与宫廷画家中的元老冷枚、唐岱等人待遇相同。乾隆皇帝还曾为郎世宁举行非常隆重的七十岁寿辰祝寿仪式,赏赐寿礼甚丰,并亲笔书写了祝词。

郎世宁与乾隆的关系很好,有一天乾隆见妃嫔环绕左右时郎世宁颇感局促不安,就问他:“卿看她们之中谁最美?”郎世宁答道:“天子的妃嫔个个都美。”乾隆又追问:“昨天那几个妃嫔中,卿最欣赏谁?”“微臣没看她们,当时正在数宫殿上的瓷瓦。”“瓷瓦有多少块?”郎世宁回答:“30块。”皇上命太监去数,果然不错。这之后郎世宁奉命描绘一幅帝后及11名妃嫔在一起的图像,画题为“心写治平”。这是郎世宁所绘百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

郎世宁身为宫廷画师,将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画——战争的场面、壮观的狩猎、喜庆宴会等。他最好的作品之一为《哈萨克贡马图》,整个绢卷轴中笔触挥洒自如,景色生动逼真。

清朝中央政权与西北蒙古族各部和维吾尔族回部争战频繁,终于在乾隆中期平定了蒙古族厄鲁特部和回部的叛乱,使得西北的边境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和平局面。1754年,乾隆皇帝特地在承德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举行盛大仪式表示庆贺,并在宫廷画家中挑选了以郎世宁为首的中外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史诗般的画幅。如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万树园赐宴图》、《乾隆观马术图》。郎世宁描绘这一主题的绘画作品还有《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玛??斫阵图》卷(有两幅,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收藏)、《哈萨克贡马图》卷(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等。

其艺术成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766年7月16日,郎世宁在他七十八岁生日几天后,病逝于北京,死后被赐予侍郎之衔。

郎世宁在宫廷几十年作画期间,获得了比其他欧洲传教士及众多宫廷画家更多的荣耀,但更重要的是他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创了独树一帜的西法中国画风格,为中国的绘画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艺术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也确立了郎世宁在中国美术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关阅读】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寿礼与葬礼

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

【编辑:徐瀹槊】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