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少平:以生命为本 2013-06-27 10:29:17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作者:侯在林
在未来的2个月里,施少平将带着他的装置作品“莫非·卵”游历中国。沙漠、海滩、戈壁、草原,3000个蛋,重量48吨,行程2万公里。

    在未来的2个月里,施少平将带着他的装置作品“莫非·卵”游历中国。沙漠、海滩、戈壁、草原,3000个蛋,重量48吨,行程2万公里。

    “我们总是讲以人为本,不把其它东西当回事,这是不对的。我们如果以生命为本的话,不仅仅是人,大自然才会跟我们和谐,我们才不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应。”施少平的作品,都是在表达着他对生命的关注,“莫非·卵”也延续了其作品生命的主题,用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表现生命的重量。
    在施少平看来,任何一种物种的繁衍的起始阶段,都是卵,无论卵生还是胎生。卵是生命的初始,是生命的最基础符号。而这个最基础的符号同时有着最极致的结构,最完美的造型。当三千颗卵摆在一起的时候,生命之间有了联系,充满了变化和力量,这也应和了佛所说的三千世界。
    在去年的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上,“莫非·卵”首次亮相,3000枚实心陶瓷卵以矩阵形式呈现在上海展览中心的西广场,成为艺术展中最夺目的作品。在展览期间,“莫非·卵”引起了“艺术登陆新加坡”艺术总监劳伦佐的极大兴趣,并邀请施少平带着他的作品参加第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
    在经历了两次广场展览后,施少平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作品生命的意义。只有让这些“卵”回归自然,才可以让人们对生命与自然产生思考,有机会重新思考一下自身的生命。

    “我不是以人为本,我是以生命为本。”


    99艺术网:此次“莫非·卵”的巡展将会哪些地方地方?为什么要选择那个地方展览?
    施少平:当代展那个广场上展完以后,我就考虑在中国整个大地做。我们国家呢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什么样的场景都有,不出国就能把地貌全部找到。
第一个是海边。因为大海孕育着生命,这个是很准确的比喻,因为一切生物的起源都在海洋。你可以想象一下,三千颗白色的卵躺在黄色的沙滩,被每天的涨潮落潮拍打,这就是对生命的孕育啊,无论是谁看到了都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第二个在沙漠,我们认为沙漠是没有生命的,但可能千百万年以前那里曾经是一片海洋,为什么从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演变成了如今的寸草不生,这个对人类来讲也是一个反思,所以做沙漠。还有戈壁滩,也是非常恶劣的条件,它连沙漠里的骆驼刺、红柳都没有了。戈壁滩完全是靠表面的一层黑砂子把整个沙漠盖住,如果这一层遭到破坏,隔壁就变成沙漠了,所以当地居民保护戈壁上的黑砂就像保护草原一样小心谨慎。
    再有一个就是去草原,对于草原人类要引起重视,如果仍然得不到保护的话,草原很快就会变成沙漠。我从甘肃到张掖的途中,有的地方能长草,有的地方就不长草,有的地方的植物长的很好,有的地方就没有了。
    同样一片地上面,展现着完全不同的生命气息。所以我选择这个地貌呢,第一是我的作品回归,第二也希望人们找到一种就是对自身的一种生存环境的思考。

    99艺术网:您一直都在强调一个词——“莫非”,认为莫非意味着一种改变,体现着艺术的不确定性,那么除了展出地点上的改变,在外人看来并没有其他的不同之处,您怎么理解这样的看法?
    施少平:我为什么会使用这个词呢?“莫非”在我的概念里面就是一种改变,就是一种不确定,所以我追求一种未知和自然,我们所认为的不确定是我喜欢的概念。因为人生,包括我们的世界,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不确定的,它很“莫非”。
    就像很多人认为的,重复,他觉得没有意义,重复其实也是一种变化,一个跟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跟十个更不一样。尤其我还不是地点的重复,它是地点的形态、地貌、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都是完全不一样。你知道在北海水很多,植物长的很好,鸟也有,人也多,你一到沙漠,这些东西完全是另外一个词汇在描绘,水没有,植物没有,人没有。不同的地方,植物是最明显的,感官完全改变了,植物是生命跟环境的一种最直接表现。能在沙漠里生长的植物,它在沙上面大概只有20公分,但是它在沙底下可能就是一两米,我们这里的树可能底下一米的话,可能上面已经20、30米了,环境造就植物是不一样的。就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莫非·卵”放在不同的地方,它的意义也变得不一样。

    99艺术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所做的“瓷器卵”,其实它只是这个“莫非·卵”的这个作品的一小部分,当它与外界的温度、地形、土壤等等所有因素加在一起才算是整个完整的作品?
    施少平:对。它只有跟地貌发生关系,这是它的一部分,就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就是要跟地貌发生关系,跟环境发生关系的,这就是我的作品的意义,我这个作品的概念不是布上画一个东西完了就完了,它需要有一个参与的过程,才变成很完整的一件作品。

    99艺术网:“莫非·卵”和“莫非·一刀”打破了大家对瓷器的传统的认识,再你把大家的这种认识打破了以后,有没有想过要重建一个大家对瓷器的一种概念?
    施少平:作品“一刀”跟这个“卵”,我倒没有说要重建一个陶瓷的什么概念,但是我只按照我需要的去做,无形中在重建一个东西。所以这件东西有很多的艺术家评论说,你这东西不完全是陶瓷,又不完全是绘画,又不完全是雕塑,这就是一个四不象。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你不能确定我,不能定义我,那肯定是一个新东西,它有多少价值,它有多少的高度,这个不是我讲的,是让人家去评判。至于我是否建立了一个新东西,或者是一个新的构建,那么也可以让大家来讲,我说了不算。

    99艺术网:当受众在欣赏您的作品时,他们会怎样看待您所表达的“莫非”这一概念?他们对您的作品有着怎样的评价?有多少人能够和您产生共鸣?
施少平:这个东西就很难讲了,因为艺术家是表现自己的东西,我认为这个是很“莫非”的,而且是很意外的、流淌的、控制不了的,观众对我这个认知他是否认同,我没法去控制他们。第二我在做所有作品的时候,表达的是我的想法,而且它呈现出来的意义,观众看了以后可能是另外一种,有看到宗教的,有看到性的,也有看到生命的,也有看到原始的,都有,所以这个可以让观众去想。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对我来讲,我只是追求我的方向。

    99艺术网:当这一系列的巡展全部结束的时候,尤其是像《卵》这样特别表达生、死,希望、绝望的这样作品,你觉得这些展览结束之后,它的归宿在哪儿?
    施少平:我是很希望这件作品留在国内,但是不排除国外收藏,完全有可能,因为这个作品在国外有非常好的影响,吸引了很多目光。但我希望是留在中国,因为这个第一很中国,第二又是中国的艺术家做的。流传下去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不在了这个东西还在,它是在1300度的环境里诞生的,这是非常永久性的一个概念,因为它的材质体现了它的时间概念我希望能够以一种对公众开放的展览形式留下来,一直让别人看到。

    99艺术网:这一次作品巡展,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你希望给受众带来一种怎样的心灵体会?
    施少平:选择展览地点的出发点就很重要,如果我一味的选择环境很好的地方,黄山呀、西湖呀,它的意义就没了,它就是生命跟环境的一个争斗,这是它的核心。环境很好,它用不着争斗,环境不好才要争斗,所以我选择比较恶劣的地方,你比如说戈壁滩、沙漠。但是你要知道,现在环境恶劣的地方,在唐朝的时候是绿洲,现在的环境跟原来相差太大,这还仅仅是唐朝,到现在也不过一千多年。那你再向前迈两三万年,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社也不知道。所以我们讲的现在环境最差的地方是当时条件最好的地方,当时觉得不好的地方,现在变成环境最好了。云贵川那个地方,以前是没人去的地方,全是高山都不方便,所以哪里的自然环境反而留下来了。中原地带,经常打仗,在那边烧杀抢,现在什么都没有,这就是人类。所以我是说要反思一下子自己,想一想什么是生命和自然的争斗。

【编辑:上海站】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