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岩彩画技艺千年再现
0条评论
2006-11-17 23:23:00
中国的岩彩绘画艺术,销声匿迹千余年后再度从台湾露出一丝曙光。中正纪念堂管理处邀请慧松云水堂合办的“佛眼清凉心─慧松岩彩佛画暨画作50周年精华回顾”展,20日起在中正纪念堂中正艺廊展出近三百幅慧松居士历年画作,这也是台湾地区首次由官方主办的最大规模岩彩画展。 据中央社南台北二十日电,同一展览全面呈现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佛陀、菩萨、五百罗汉、大悲咒八十四佛、三十三体观音、十八罗汉等的尊贵佛像画;展期至九月十三日。 其中,展现超凡大气魄的旷世钜作“500罗汉图”,前后耗时两年完成。 慧松居士在这件作品之中,不著痕迹地融入现代思维,改变了传统500罗汉图传统单调的人物布局,增添并衬以山水水墨背景,巧妙工笔呈现大地祥瑞之气。 开幕茶会在今天上午十时举行,现场备有祈愿卡并设有许愿池,供民众许愿祈福。此外,佛教界也配合洒净、祈愿活动。 为纪念本活动,主办单位也特别制作观世音菩萨、药师佛共五款纪念书卡给民众搜集。 为了特别感谢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积极的参与,慧松居士在开幕茶会中将捐赠四幅尊贵岩彩佛画「四大天王」给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永久收藏。 中国人创造的岩彩,最早在“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发现(画在陶罐表面),继而出现在敦煌石窟的岩彩壁画。 岩彩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巅峰,如此的艺术型式主要是将天然矿石研磨成颜料并以水胶为黏剂混合之,再附著固定、均匀服贴于画面上;具有不易褪色、不起变化的永久保存特性。 岩彩画正因为作画时间较长,无法量产,而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 这次在台北亮相的展示画作,全部出自慧松居士的妙笔。他舍弃时下神佛绘画的描习(袭)之风,放眼中国人最精深的敦煌佛像岩彩艺术,一边虔心体悟诸佛的法喜,一边开创性地结合柔质绢布加上岩彩技艺。 这次展出的慧松岩彩佛画,也在佛画的用色大胆挑战传统,成为慧松佛画技法的一大特色。 这是因为过往绢布上的佛画受限于颜料本身,大多表现较无改变的淡彩轻描手法,慧松佛画试图突破固定的原色,大胆调配出类比色阶的微细变化与高彩度,表现出华美丹青的庞大气势。 虔诚学佛的慧松居士,早年学习东西方技法,从素描、水彩画、油画、版画、水墨画、至岩彩画中,广泛吸收东西方绘画技法,继而在融合中开创新局,使慧松佛画的画风与其它佛画家的画风大相迳庭。 这次,中正纪念堂管理处与慧松云水堂合办“佛眼清凉心─慧松岩彩佛画暨画作50周年精华回顾展”,特别规划四百余坪的偌大空间,希望中国传统的岩彩技法艺术能够受到重视与传承。 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处长曾坤地表示,去年邀请展出慧松居士的三十三体观音岩彩画之后,广受海内外各界注意,推广中国古早的佛画岩彩艺术,是中华文化难得的瑰宝,深切期望在政府的推动下再展现新生机。 已届耳顺之年的慧松居士,作画用色大胆,个性作风谦冲。他认为,画佛最是希望感动人心,进而为他人带来内在的力量。(香港大公网)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