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筒描绘诗情画意
0条评论
2006-11-18 17:45:00
青花釉里红这种独具魅力的釉下彩瓷,由于以钴为着色料和铜作发色剂,使青花和釉里红同现于一器,在烧成过程中需要的气氛并不一致。因此,要使这两种色泽都能达到成功程度是比较困难的。所以,青花和铜红色彩瓷,虽然早在唐代已经烧制,却历经五六百年,直到元代聪慧的陶瓷宗师,才创烧出两者完美融为一体的珍瓷。
但青花釉里红只延续到明早中期,就又销声匿迹了。至清康熙才恢复明前期水平,雍正年间成效显著,青花色蓝纯正,釉里红鲜艳亮丽,从而达到了精妙绝伦的境地。随后进入中晚期,清廷国力下降,经济萎缩,制瓷业自然逐渐趋于衰落,青花釉里红从此暗然失色。
此帽筒高18.6厘米,口径12.4厘米。胎白质坚,釉汁莹润,散见细小汗毛孔。圈足内施白釉,显现针孔状大小棕眼。青花发蓝泛灰,釉里红呈色亮艳。
帽筒口沿饰席纹锦地开光,分绘山水枝叶。足胫青花留白,勾线衬以朵花纹。主题绘清代传统纹饰“渔樵耕读”,构思新颖奇特。笔力遒劲简练,折带皴点渲染,重在写意传神。作者采用三段式布局,画面构图丰满,看上去毫无堵塞繁褥之感。近景巧设载樵归舟,中段妙置江南庭院。文人窗前苦读,田间农夫挥锄。远处峰峦叠嶂,江中渔歌唱晚。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展现出民间瓷绘粗犷雄浑的独特魅力。(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魏廷俊)
但青花釉里红只延续到明早中期,就又销声匿迹了。至清康熙才恢复明前期水平,雍正年间成效显著,青花色蓝纯正,釉里红鲜艳亮丽,从而达到了精妙绝伦的境地。随后进入中晚期,清廷国力下降,经济萎缩,制瓷业自然逐渐趋于衰落,青花釉里红从此暗然失色。
此帽筒高18.6厘米,口径12.4厘米。胎白质坚,釉汁莹润,散见细小汗毛孔。圈足内施白釉,显现针孔状大小棕眼。青花发蓝泛灰,釉里红呈色亮艳。
帽筒口沿饰席纹锦地开光,分绘山水枝叶。足胫青花留白,勾线衬以朵花纹。主题绘清代传统纹饰“渔樵耕读”,构思新颖奇特。笔力遒劲简练,折带皴点渲染,重在写意传神。作者采用三段式布局,画面构图丰满,看上去毫无堵塞繁褥之感。近景巧设载樵归舟,中段妙置江南庭院。文人窗前苦读,田间农夫挥锄。远处峰峦叠嶂,江中渔歌唱晚。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展现出民间瓷绘粗犷雄浑的独特魅力。(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魏廷俊)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