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木俑的艺术造型
0条评论
2006-11-18 19:04:00
“俑”作为中国所特有的雕塑艺术的一个大类,在美术史和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曾经说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可见在孔子的时代,即离今2500年前,“俑”已经开始代活人作为殉葬物了。但就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其情形恰恰和孔子所推想的完全相反,“始作俑”的人,乃是一位大仁人君子,他可能于无意中救活了无数殉葬者的生命。他依“人”之形而制造了“俑”,使丧家不用活人而用“俑”来殉葬。
我国古代的俑像不仅有陶制的、石雕的、金属铸的,还有木刻的。用木俑随葬,大约始于东周,在当时的楚国境内较为盛行。
湖南长沙的楚墓中曾出土过不少木俑,这时的木俑制工拙雅,俑体多扁平,仅雕刻出粗略的轮廓,划出口鼻眉目,表情呆滞,体态也不生动。西汉时期,分布在原楚地的墓葬中的随葬俑群,虽仍沿袭楚墓传统用木雕刻,但其艺术造型已有很大进展,不仅能够表现所模拟人物的特点,而且姿态生动传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大批木俑。
这批木俑共计162件,分布于墓内东、南、北三个边箱和锦饰内棺盖皮上以及锦饰内棺与朱地彩绘棺夹缝中,可分为戴冠男俑、着衣侍女俑、着衣歌舞俑、彩绘乐俑、彩绘立俑、辟邪木俑等6种类型。
粗略看来,这批木俑彼此似乎无大区别。但从其形体大小、造型、服饰和分布位置,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虽有共同的古拙和淳朴,而体态、神情又各具特色,表现出藏巧于拙,寓美于朴的艺术魅力,显示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职务的等级差异。
在这6类木俑中,体型最大、冠服区别于群俑的是两件戴冠男俑,驱体像以一木料制成,琢磨精细、五官端正、面部清瘦、墨绘眉目、朱绘两唇、色彩鲜艳,其体型之大,为其他彩绘立俑的一倍,膀大腰圆,禺页禺页挺立,俨然以众奴婢之长自居,为自己能够替主人发号施令而踌躇满志;着衣侍女俑共10件,面部雕琢亦很细腻,眉清目秀,具有一种恬淡娴静的风姿;着衣乐俑5件,两吹竽、三鼓瑟,其双眸微微下视,神情专注地吹奏,似是已为自己的乐声所陶醉;着衣歌舞俑8件,敷粉的面部丰腴而娟秀,一双蛾眉微微突起,尤其是具有舞伎特点的舞俑,她们个个脖颈柔美、腰肢纤细,显出雍容的姿态;数量最多的是彩绘立俑,达101件,其中9件头顶削成平面的似为男俑,绘者头顶均有发髻,当为女俑,这些俑像,体型矮小,双手缩在袖内,拱于腹前,面部清癯,表情呆滞压抑,制作也较粗糙,反映出其地位的低下;所谓辟邪俑,计36件,其中除3件着丝、麻衣外,其余都是略施墨绘的木条,此类辟邪物本不宜故以“俑”名之,只因绘有眉目,故附于木俑之列。
综上所述,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木俑是一批十分珍贵的西汉雕刻艺术品。它的存在,说明2000年前的雕刻巨师已经具有高超的木雕技艺,他们制作手法简练、取舍大胆,对于暴露在外的脸部细加雕琢,务使其逼真神肖;而被服装掩饰在内的身体部分,又大胆地砍削成粗线条的木胎,而这砍削则是基于对人体、对生活的深入了解,抓住其特征,把人物改造成装饰形象,凝聚着生活中的美。在这里,艺术的语言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季崇建)
我国古代的俑像不仅有陶制的、石雕的、金属铸的,还有木刻的。用木俑随葬,大约始于东周,在当时的楚国境内较为盛行。
湖南长沙的楚墓中曾出土过不少木俑,这时的木俑制工拙雅,俑体多扁平,仅雕刻出粗略的轮廓,划出口鼻眉目,表情呆滞,体态也不生动。西汉时期,分布在原楚地的墓葬中的随葬俑群,虽仍沿袭楚墓传统用木雕刻,但其艺术造型已有很大进展,不仅能够表现所模拟人物的特点,而且姿态生动传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大批木俑。
这批木俑共计162件,分布于墓内东、南、北三个边箱和锦饰内棺盖皮上以及锦饰内棺与朱地彩绘棺夹缝中,可分为戴冠男俑、着衣侍女俑、着衣歌舞俑、彩绘乐俑、彩绘立俑、辟邪木俑等6种类型。
粗略看来,这批木俑彼此似乎无大区别。但从其形体大小、造型、服饰和分布位置,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虽有共同的古拙和淳朴,而体态、神情又各具特色,表现出藏巧于拙,寓美于朴的艺术魅力,显示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职务的等级差异。
在这6类木俑中,体型最大、冠服区别于群俑的是两件戴冠男俑,驱体像以一木料制成,琢磨精细、五官端正、面部清瘦、墨绘眉目、朱绘两唇、色彩鲜艳,其体型之大,为其他彩绘立俑的一倍,膀大腰圆,禺页禺页挺立,俨然以众奴婢之长自居,为自己能够替主人发号施令而踌躇满志;着衣侍女俑共10件,面部雕琢亦很细腻,眉清目秀,具有一种恬淡娴静的风姿;着衣乐俑5件,两吹竽、三鼓瑟,其双眸微微下视,神情专注地吹奏,似是已为自己的乐声所陶醉;着衣歌舞俑8件,敷粉的面部丰腴而娟秀,一双蛾眉微微突起,尤其是具有舞伎特点的舞俑,她们个个脖颈柔美、腰肢纤细,显出雍容的姿态;数量最多的是彩绘立俑,达101件,其中9件头顶削成平面的似为男俑,绘者头顶均有发髻,当为女俑,这些俑像,体型矮小,双手缩在袖内,拱于腹前,面部清癯,表情呆滞压抑,制作也较粗糙,反映出其地位的低下;所谓辟邪俑,计36件,其中除3件着丝、麻衣外,其余都是略施墨绘的木条,此类辟邪物本不宜故以“俑”名之,只因绘有眉目,故附于木俑之列。
综上所述,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木俑是一批十分珍贵的西汉雕刻艺术品。它的存在,说明2000年前的雕刻巨师已经具有高超的木雕技艺,他们制作手法简练、取舍大胆,对于暴露在外的脸部细加雕琢,务使其逼真神肖;而被服装掩饰在内的身体部分,又大胆地砍削成粗线条的木胎,而这砍削则是基于对人体、对生活的深入了解,抓住其特征,把人物改造成装饰形象,凝聚着生活中的美。在这里,艺术的语言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季崇建)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