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皆艺术的主张 2006釜山双年展
0条评论
2007-02-07 18:20:00
继「光州双年展」(Gwangju Biennale)之后,「釜山双年展」(Busan Biennale)接着开幕,同一个月里韩国便有两个国际双年展举行。为了能突显釜山双年展的气势以及媲美光州双年展,主办单位宣称今年的规模是历年之最,共有来自39个国家的艺术家展出约280件作品,其中70%为第一次曝光的作品,展出地点除了釜山市立美术馆(Busan Museum of Modern Art)之外,还包括温泉川、海云台海滩(Haeundae Beach)以及游艇中心(Yachting Center)。双年展今年的名称为「随处各地」(Everywhere),展览则分为两个主题:「当代艺术展」(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及「海洋艺术节」(Sea Art Festival)。
双城记:釜山–首尔/首尔–釜山
当代艺术展以「双城记:釜山–首尔/首尔–釜山」(A Tale of Two Cities: Busan-Seoul / Seoul-Busan),来探讨韩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几乎50%的韩国人口居住或工作于首都首尔,尤其是年轻人口不断涌入首尔,使得其它城市相对的更少了竞争力与发展潜力。此展藉由韩国所出现的城市发展不均衡当作引子,由艺术家来观察全球每个国家的类似情况,并诠释当今人类生活型态与所受的冲击。
韩国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领域的一切都集中在首尔与首都圈,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与去集中化(deconcentration)一直是许多忧心韩国区域平均发展人士的核心课题。釜山–首尔/首尔–釜山,意味着单纯对立与紧张关系的涵义,这种「内部殖民化现象」存在严重的不仅是韩国,亚洲、中南美洲、非洲国家都普遍存在类似的问题。当代美术展由釜山的社会与历史脉络出发,连结非欧美国家所产生的城乡发展均衡问题,探讨当前人类社会的新困境。
日本艺术团体淀川之技(Yodogawa Technique)一直以大阪(Osaka)的淀川沿岸的住家废弃物为创作素材,甚至河岸也直接成为他们作品展示的空间。去年这个团体进驻釜山的洛东江(Nakdong Kang),不仅生活于当地就近观察住民生活,同时也开始学习韩文试图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他们以当地所收集的废弃物组合成一条大鱼,大鱼的嘴里播放一段当地居民的河川工作生活写照的影片,影片点明了区域性生活与都会的极大差异,但是影片中的人物自得其乐的生活着,让人思索到底什么样的、多少自发性与规划性的城乡发展才是平衡之道。
荷兰艺术家阿瑟.克莱扬(Arthur Kleinjan)以他于埃及寻获的开罗19世纪相片对照他于当地拍摄尼罗河岸恋人的身影,反映社会变迁在同一个城市的缩影。获得2005年泰纳奖的英国艺术家西蒙.史塔林(Simon Starling)善于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对象转化成新的意象与新的诠释, 《歌唱鸟》(Song Birds)是根据奥地利建筑师西蒙.史密德勒(Simon Schmiderer)设计于波多黎各的房舍模型矗立于树枝之上,房舍内放入活生生的鸟儿,展览厅内顿时让人感觉混淆,不知是在人为的环境里或是自然的环境中,暗示了自然与人为的冲突。阿根廷艺术家托玛斯.萨瑞西诺(Tomas Saraceno)远至南极拍摄的照片呈现了天光一色的祥和,对照出城市的拥挤与对自然的残害。
德国艺术家罗兰.波登(Roland Boden)的数字影片则选择了城市里的某些角落,以镜头当作搜寻者的双眼,扫描空屋、阶梯、商店、马路,这些地方都安静异常、毫无人烟,搭配乐团的演奏,透露出诡异的城市风景。而中国艺术家曹斐的影片则以一家日光灯工厂为场景,工人打太极拳、跳芭蕾舞的神态与工厂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流露出工人的一种期待、但又无法企及的渴望。丹麦的杰斯波.切斯特(Jesper Just)的三部影片《去爱》(Something to Love)、《极乐与天堂》(Bliss and Heaven)、《寂寞别墅》(The Lonely Villa)是各自独立却又互相连属的精致影片,描绘都市人们对爱的渴望与失落,是这次双年展中令人惊艳的作品。
「双城记」展览分为五个CAFE(Contemporary Art for Everybody),其中由九位平均年龄30出头的各国策展人协力共同完成的CAFE 2最具新意,游艇中心的大仓库成了当代艺术最佳的展示场地,比起美术馆制式的空间,这里显得更具新朝气,艺术家的年龄层也较低,即使艺术家没有太多国际大展的经历但却无损于作品所透露出的内涵与质感。CAFE 3将场地拉到了与主场地相距甚远的温泉川,此区(东莱温泉)素以特殊的水质闻名,是釜山地区两大温泉场之一,展览希望藉由整条温泉川的流动将艺术家的户外装置作品搭配出城市旅游的概念,可惜这一个单元的安排并不算成功,一方面温泉川两岸太多隔绝阻碍作品欣赏,二方面作品与环境之间也缺乏互相对话的能力。CAFE 4 / 5是为了让市民与双年展有更多接近的机会所策划的广播电台现场直播节目,并与地区有线电视合作互动,同时透过艺术家与民众的参与达到「全民美术」(这个名词似乎有点过时,但在韩国某些城市里它仍是对美术教育的一种理念)的目的。然而在美术馆的展厅出现的展览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至于直播节目效果如何,韩国媒体似乎也一片冷漠。
海洋艺术节
釜山的城市特色在于是一个海港城市,且由于群山环抱,形成一个既开放又完整的都市,海滩也成就了釜山迷人风景的一部分,因此釜山双年展的另一个重点展览便是海洋艺术节。
今年海洋艺术节又分为「户外海滩装置雕塑」(Public Furniture)及「家饰设计」(Living Furniture)两个项目。双年展希望藉由家具设计以及户外的装置艺术与观众拉近距离,尤其是位于海云台海滩的作品与海洋、沙滩连成一气,塑造出迥异于其它双年展的特色。韩国艺术家Jemma Han设计了一个红色的大舞台布幕《播放中的生活》(Life is on Air),海滩成了表演的空间、海浪与天光成了最佳的布景与灯光;日本艺术家Nishikawa Katsuhito的白色看台《釜山之洋》(Sea of Busan)提供了绝佳的视野;Alina & Jeff Bliumis的装置《避难所》(Refuge)将书本置于船筏上,全是韩文与其它国家语言的对照字典;另一位韩国艺术家Yoon Hee的铜塑圆球在海滩的一堆黑色岩石之间显得突出却也改变了景观的趣味。
年轻艺术家的舞台
釜山于1981开始筹划艺术展览,一开始以支持鼓励韩国年轻艺家为宗旨,因此名成为「Busan Young Biennale」,1987年开办海洋艺术节,1998年更名为「釜山国际当代艺术节」(Busan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estival),由于第一次筹划国际艺术节活动的成功,第二年年底成立国际当代艺术节筹备委员会。2000年的釜山双年展又继续向国际双年展的规模迈进,2001年筹备会重新组织并正式命名「釜山双年展」(Busan Biennale)。
釜山双年展为独立的运作组织,釜山广域市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是让双年展成功举办的因素之一。整个组织架构由釜山市长担任委员会主席与召集人,双年展委员会办公室也设于釜山市政府大楼内,展览组织则分为三个大组:当代艺术展、海洋艺术节、釜山雕塑节(Busan Sculpture Project),雕塑节于每年5月先行举办,双年展正式活动则于9月展开。
虽然组织名称为釜山双年展,但是整个工作重点除了两年一度的双年展之外,还包含与其它国际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动,及支持釜山地区艺术家在地与国际展览的事宜,展览场地则以釜山市立美术馆与海云台海滩为中心点,其它展览地点则由每届策展人规划决定。
由于「釜山电影节」(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成功(几乎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影展),加上光州双年展后来居上,让釜山双年展筹办单位更卯足全力提升双年展的质量与名气。据了解,今年的双年展经费约80亿韩币,相当于超过800万美元的预算,与光州双年展相互较劲。
虽然名为国际艺术节,釜山双年展还是希望能够在国际与在地两个部分取得平衡,因此国际展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但是藉由艺术展览让更多韩国当地民众参与的目标也没有改变,因此或许一些人抱怨展览不是那么完全的容易让外国人深入参与,但是釜山双年展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将艺术带入民众的生活圈里,由今年双年展的主题「随处各地」便可见其理想。釜山双年展另一个其来有自的特色是鼓励并支持年轻新进的艺术家与策展人,国际艺术展中会有为数众多的新艺术家或者穿插新的策展人合作协力,从釜山艺术节成立以来便有这样的一个特色,这是追求国际知名度、相信大牌的光州双年展所缺少的。
韩国因为有了光州与釜山双年展,艺术版图能见度提升,同时也带动艺术欣赏的水平,每年韩国有数万艺术学院或艺术系毕业的学生投入创作的领域,这个惊人的数字在韩国人看来是一个社会转型的需要,因为他们希望追求另一个层次的生活。
双城记:釜山–首尔/首尔–釜山
当代艺术展以「双城记:釜山–首尔/首尔–釜山」(A Tale of Two Cities: Busan-Seoul / Seoul-Busan),来探讨韩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几乎50%的韩国人口居住或工作于首都首尔,尤其是年轻人口不断涌入首尔,使得其它城市相对的更少了竞争力与发展潜力。此展藉由韩国所出现的城市发展不均衡当作引子,由艺术家来观察全球每个国家的类似情况,并诠释当今人类生活型态与所受的冲击。
韩国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领域的一切都集中在首尔与首都圈,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与去集中化(deconcentration)一直是许多忧心韩国区域平均发展人士的核心课题。釜山–首尔/首尔–釜山,意味着单纯对立与紧张关系的涵义,这种「内部殖民化现象」存在严重的不仅是韩国,亚洲、中南美洲、非洲国家都普遍存在类似的问题。当代美术展由釜山的社会与历史脉络出发,连结非欧美国家所产生的城乡发展均衡问题,探讨当前人类社会的新困境。
日本艺术团体淀川之技(Yodogawa Technique)一直以大阪(Osaka)的淀川沿岸的住家废弃物为创作素材,甚至河岸也直接成为他们作品展示的空间。去年这个团体进驻釜山的洛东江(Nakdong Kang),不仅生活于当地就近观察住民生活,同时也开始学习韩文试图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他们以当地所收集的废弃物组合成一条大鱼,大鱼的嘴里播放一段当地居民的河川工作生活写照的影片,影片点明了区域性生活与都会的极大差异,但是影片中的人物自得其乐的生活着,让人思索到底什么样的、多少自发性与规划性的城乡发展才是平衡之道。
荷兰艺术家阿瑟.克莱扬(Arthur Kleinjan)以他于埃及寻获的开罗19世纪相片对照他于当地拍摄尼罗河岸恋人的身影,反映社会变迁在同一个城市的缩影。获得2005年泰纳奖的英国艺术家西蒙.史塔林(Simon Starling)善于将人们习以为常的对象转化成新的意象与新的诠释, 《歌唱鸟》(Song Birds)是根据奥地利建筑师西蒙.史密德勒(Simon Schmiderer)设计于波多黎各的房舍模型矗立于树枝之上,房舍内放入活生生的鸟儿,展览厅内顿时让人感觉混淆,不知是在人为的环境里或是自然的环境中,暗示了自然与人为的冲突。阿根廷艺术家托玛斯.萨瑞西诺(Tomas Saraceno)远至南极拍摄的照片呈现了天光一色的祥和,对照出城市的拥挤与对自然的残害。
德国艺术家罗兰.波登(Roland Boden)的数字影片则选择了城市里的某些角落,以镜头当作搜寻者的双眼,扫描空屋、阶梯、商店、马路,这些地方都安静异常、毫无人烟,搭配乐团的演奏,透露出诡异的城市风景。而中国艺术家曹斐的影片则以一家日光灯工厂为场景,工人打太极拳、跳芭蕾舞的神态与工厂环境显得格格不入,流露出工人的一种期待、但又无法企及的渴望。丹麦的杰斯波.切斯特(Jesper Just)的三部影片《去爱》(Something to Love)、《极乐与天堂》(Bliss and Heaven)、《寂寞别墅》(The Lonely Villa)是各自独立却又互相连属的精致影片,描绘都市人们对爱的渴望与失落,是这次双年展中令人惊艳的作品。
「双城记」展览分为五个CAFE(Contemporary Art for Everybody),其中由九位平均年龄30出头的各国策展人协力共同完成的CAFE 2最具新意,游艇中心的大仓库成了当代艺术最佳的展示场地,比起美术馆制式的空间,这里显得更具新朝气,艺术家的年龄层也较低,即使艺术家没有太多国际大展的经历但却无损于作品所透露出的内涵与质感。CAFE 3将场地拉到了与主场地相距甚远的温泉川,此区(东莱温泉)素以特殊的水质闻名,是釜山地区两大温泉场之一,展览希望藉由整条温泉川的流动将艺术家的户外装置作品搭配出城市旅游的概念,可惜这一个单元的安排并不算成功,一方面温泉川两岸太多隔绝阻碍作品欣赏,二方面作品与环境之间也缺乏互相对话的能力。CAFE 4 / 5是为了让市民与双年展有更多接近的机会所策划的广播电台现场直播节目,并与地区有线电视合作互动,同时透过艺术家与民众的参与达到「全民美术」(这个名词似乎有点过时,但在韩国某些城市里它仍是对美术教育的一种理念)的目的。然而在美术馆的展厅出现的展览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至于直播节目效果如何,韩国媒体似乎也一片冷漠。
海洋艺术节
釜山的城市特色在于是一个海港城市,且由于群山环抱,形成一个既开放又完整的都市,海滩也成就了釜山迷人风景的一部分,因此釜山双年展的另一个重点展览便是海洋艺术节。
今年海洋艺术节又分为「户外海滩装置雕塑」(Public Furniture)及「家饰设计」(Living Furniture)两个项目。双年展希望藉由家具设计以及户外的装置艺术与观众拉近距离,尤其是位于海云台海滩的作品与海洋、沙滩连成一气,塑造出迥异于其它双年展的特色。韩国艺术家Jemma Han设计了一个红色的大舞台布幕《播放中的生活》(Life is on Air),海滩成了表演的空间、海浪与天光成了最佳的布景与灯光;日本艺术家Nishikawa Katsuhito的白色看台《釜山之洋》(Sea of Busan)提供了绝佳的视野;Alina & Jeff Bliumis的装置《避难所》(Refuge)将书本置于船筏上,全是韩文与其它国家语言的对照字典;另一位韩国艺术家Yoon Hee的铜塑圆球在海滩的一堆黑色岩石之间显得突出却也改变了景观的趣味。
年轻艺术家的舞台
釜山于1981开始筹划艺术展览,一开始以支持鼓励韩国年轻艺家为宗旨,因此名成为「Busan Young Biennale」,1987年开办海洋艺术节,1998年更名为「釜山国际当代艺术节」(Busan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estival),由于第一次筹划国际艺术节活动的成功,第二年年底成立国际当代艺术节筹备委员会。2000年的釜山双年展又继续向国际双年展的规模迈进,2001年筹备会重新组织并正式命名「釜山双年展」(Busan Biennale)。
釜山双年展为独立的运作组织,釜山广域市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是让双年展成功举办的因素之一。整个组织架构由釜山市长担任委员会主席与召集人,双年展委员会办公室也设于釜山市政府大楼内,展览组织则分为三个大组:当代艺术展、海洋艺术节、釜山雕塑节(Busan Sculpture Project),雕塑节于每年5月先行举办,双年展正式活动则于9月展开。
虽然组织名称为釜山双年展,但是整个工作重点除了两年一度的双年展之外,还包含与其它国际城市的文化交流活动,及支持釜山地区艺术家在地与国际展览的事宜,展览场地则以釜山市立美术馆与海云台海滩为中心点,其它展览地点则由每届策展人规划决定。
由于「釜山电影节」(Bus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成功(几乎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国际影展),加上光州双年展后来居上,让釜山双年展筹办单位更卯足全力提升双年展的质量与名气。据了解,今年的双年展经费约80亿韩币,相当于超过800万美元的预算,与光州双年展相互较劲。
虽然名为国际艺术节,釜山双年展还是希望能够在国际与在地两个部分取得平衡,因此国际展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但是藉由艺术展览让更多韩国当地民众参与的目标也没有改变,因此或许一些人抱怨展览不是那么完全的容易让外国人深入参与,但是釜山双年展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将艺术带入民众的生活圈里,由今年双年展的主题「随处各地」便可见其理想。釜山双年展另一个其来有自的特色是鼓励并支持年轻新进的艺术家与策展人,国际艺术展中会有为数众多的新艺术家或者穿插新的策展人合作协力,从釜山艺术节成立以来便有这样的一个特色,这是追求国际知名度、相信大牌的光州双年展所缺少的。
韩国因为有了光州与釜山双年展,艺术版图能见度提升,同时也带动艺术欣赏的水平,每年韩国有数万艺术学院或艺术系毕业的学生投入创作的领域,这个惊人的数字在韩国人看来是一个社会转型的需要,因为他们希望追求另一个层次的生活。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