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的艺术逻辑¬推理,当年红军曾彝海结盟的安宁河谷邛海畔的望不到边际的洋葱地,与已在全国影响颇大的成都当代艺术聚落的篮顶之间,很难找到跨空间的适当的对应关系。当我实事求是地要去研究肖克刚这个人,并为了弄清事实真像而多次造访这两地后,他们之间的逻辑¬等式便成立了。因为,西昌安宁河谷神奇的彝海和诗一般的洋葱地,与肖克刚有生命养育之恩;篮顶艺术聚落,则成为他艺术的起飞甲板。前者因为高海拔阳光月光足颇得诸如洋葱等生命物种的亲睐;而后者的气场道场和难于言表的若干魅力更是业内公认。两种不同的生态体验,进入一个无形有态的生命场内,发酵、聚气、提纯、整合,不难想象出其实验过程的激动热闹,其实验结果的丰富多彩。
当本土的高校以发疯的速度拼命扩张,当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读大学尤如探囊取物般简易,人数之多敢比满山遍野的洋葱时,谁还能由衷一笑?就艺术教育而言,人们不能不怀念已远逝的精英选材育材模式。这种模式客观上讲,对解决技术和意识问题有其一定的优势。肖克刚是这种模式的有限产品之一。早年的油»¬,受苏式写实主义影响,形态被对象的物理细节牵制过多,自我价值的受损当不奇怪。奇怪的是,不少当年功夫不错的才子,受困于此难自拔,渐遁形于大众平俗的海洋里。在他看来,功夫是思想宣泄的工具。思想的不断积累催生,是一个艺术家终生的课题,也是对其价值评判的依据。要理清困扰当下文化的诸多问题,对艺术本源的循¬环追问便显得很有必要。比如,艺术有“真实”吗?“好”的依据是什么?很显然,那种带有沉重的意识形态惯性的“真实”,面貌雷同精神萎靡的“好”,与今天的时代发展格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对此问题,保持足够的警惕是需要的。肖克刚不否认自己的褐色情结。褐色是复杂混合的产物,它的物理色像的不纯和综合性,与艺术的内在精神特质有着奇异的粘连。在这种情结的忽隐忽在的延续中,他的个人图式也在分分合合中渐趋明朗。人体对人而言,是既熟知又陌生的俗物。所谓熟知是生理的,而陌生却是意识的。对人体资源做意识理化分析,将其中既有的结构秩序破解混合再生,可能产生诸多与原¬物态背离的有趣结果。将社会结构的复杂凌乱,与暧昧多意的仙桃做文化拼盘,能指在不详中漂游。这种有趣的成份越多,视觉的愉悦获得越多。而将对人体的解构实验扩展到其它物种,滋生更多的歧义和可能,是他在不断进行的课题。
2007年正月初三于西昌彝海洋葱地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