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峰画作获高度评价 中国画坛惊见四川“一峰”
0条评论 2007-08-24 17:21:03 来源:四川美术网 

一段沉埋多年的艺术人生重见光辉,时间定格于8月20日。

  这一天,北京中国美术馆人头攒动,吴一峰百年诞辰画展在此举行。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画展规格之高不言而喻。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和浙江平湖市委宣传部部长马雪腾分别代表画家工作地、出生地出席画展。

  近200幅四川山水力作,浓缩了吴一峰70年艺术生涯中各个时期创作的精华。

  “二十世纪前半叶以写生探索山水画变革最富成果的画家”,“一峰百年,遗风千载”……各种赞誉扑面而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画展,仅仅是吴一峰画作在沉寂半个世纪以后被重新发现,走向全国的开始。

  发现:力作尘封箱底

  2005年,吴一峰老伴去世,子女们在清理遗物时,发现很多从未面世的珍贵画物,其中包括《岷江胜概》、《嘉陵山色》两幅山水长卷。我国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去年5月在蓉看了其长卷后赞誉:“此二卷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叶后最为优秀的山水长卷。”

  两幅长卷均为手卷,是吴一峰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个人经历最艰苦的时期所创作、集巴蜀山水精华的代表性作品。《岷江胜概》创作于1952年,1954年完成,全长17米多,描绘了岷江全流域风光。《嘉陵山色》是他1955年在宝成线、嘉陵江写生的基础上创作、反映宝成线建设和嘉陵江风光的巨型手卷,全长22米多,经几年修改,1962年最终完成。

  曾经观赏过两手卷的李可染、谢无量、陆俨少、谢稚柳、刘海粟等,都曾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半个世纪以来,两长卷长期存于箱底,鲜为人知,仅有少数亲友得以观赏。

  除长卷外,还发现黄宾虹、谢无量、郭沫若、郑午昌、张大千、吴作人、陆俨少、赵少昂、关山月等人致吴一峰的信函40余件。“看了这些资料后,我决定把画展做大。”其弟子刘欣坦言,就是想给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吴一峰,让被尘封、遮蔽的艺术家重现光辉。

  成就:毕生追求“写实景”

  真实的对景写生,是吴一峰画作的特点。其画作大多用毛笔作白描式勾画,但勾绘并非简略的速写,而是颇为工致的描绘———不仅构图完整,山石、树木、建筑、人物的刻画也都具体而微。吴一峰的同窗好友陆俨少认为,他的画作“皆可按图索骥,指名而得”。

  此话不假。一些如今消失的景观,在他的作品中均能觅见。如手卷《岷江胜概》中,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老成都的景象历历再现———老北门大桥,旧城墙,鼓中寺街的钟鼓楼,皇城坝等等。恰似一幅成都“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所记录的老成都“模样”与当时几乎一致。于是,有人发出疑问:在没有飞机俯拍的情况下,构图又是怎样完成的?画界人士认为,这在于他借鉴了西画的焦点透视方法。

  “吴一峰献身于实景写生与创作,与黄宾虹的影响分不开。”郎绍君认为。1928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国画系的吴一峰,自号为“大走客”。1932年,二十多岁的吴一峰随69岁的黄宾虹入川写生。半年后,黄宾虹回上海,吴一峰却留了下来。他过三峡、上峨眉、走青城、登剑阁、游嘉陵、下岷江,踏遍巴蜀奇山异水,作了大量写生。

  吴一峰出生于浙江,学习在上海,成就于四川。其山水画尚意境、重笔墨、写实景、富诗情,有评论家认为,在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坛上,吴一峰属于以传统方式全力讴歌祖国西南的山水风情和江山新貌,并取得优异成就的代表性画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价值将不断被人认识。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