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写“黑镜头”——黄淋的2007
0条评论 2007-12-24 18:33:17 来源:卢缓 作者:卢缓

    很多人都看过《黑镜头》,这本搜集了历届“普利策”得奖作品中那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并震撼了一批人的影集。其中所直面的,是生命的流失,是人性的悲哀,是阳光照射不到的黑暗角落,《黑镜头》的意义,是在快门响起时,给黑暗里带来了镁灯的闪光,从而把黑暗中的世界,带给了我们。

    艺术家离开那个以图像纪事的时代已经很多年了,与新闻的关系更是在照相术的发明后被撕捋得干净。当然这并不妨碍少数艺术家在摆弄自己作品时对于身边的新闻,以及新闻背后的人与事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就有了黄淋2007年创作的一系列新作品,一些某种意义上“黑镜头”似的作品。

    川美的水土总不乏走在观念与形式前沿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往往更乐于吸收西方艺术在“趟界”过程中所产出的一些前卫而有争议性的成果,并敢于将其付诸自身的艺术实践,虽然不乏橘生淮北的尴尬,但是无论其试验的成败如何、意义多大,这种独特的氛围,都赋予其中所熏陶出来的年轻艺术家具备更有挑战性的气质。黄淋作为求学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年轻艺术家,其早期的作品主要立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人群的心理变异,以及情感异化所导致的孤独感与疏离感的把握,在技法上,则吸收了部分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策略,《绿岛》是其这个时期作品的典型代表。而黄淋2007年创作的一系列新作,与之前的产生了较大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关注主题更贴近社会化。对于人文领域及社会问题的关注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现象,但是黄淋的特点在于“贴近”。在他的创作中,反映了很多近期发生的,为媒体所关注和报道的事件,如矿工安全问题,如司法公正的问题,如近期十分热门的“华南虎”的问题,反映出一个年轻艺术家对于周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力。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艺术家的问题意识与社会意识,已经从相对抽象的艺术思考向相对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艺术转换。于这些问题之上,从《矿工》对于社会公平的关注,到《救治行动》对于司法公正的呼吁,以及在《真实的“假象”》中对于“华南虎”事件的调侃,都显示出了艺术家的人文关怀。

    其二,是艺术语言的多元化。黄淋早期的作品中,主要还属于现代艺术的架上绘画系统,其艺术创新的关注点,主要在绘画语言与形式符号上的运用。而在2007年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中,则表现出在绘画语言、材料语言、创作领域上的拓展。此次其个展的名称为“黑线”,正是黄淋在绘画语言上的一个典型变化。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西方涂鸦艺术的影响,善于运用草图化与变形化的线条,在视觉印象上,增加了作品的未完成感,而在形式趣味上,则表现出了向贡布里希曾经研究过的,“纸边手绘”的涂鸦草图靠拢的趋势。人们对于涂鸦的认识,往往更注重于纽约东区所开创的,带有嬉皮文化色彩的大型户外涂绘作品,而对于小型的纸边手绘的涂鸦传统往往着眼不多,事实上,很多人孩童时代的集体经验——在教科书的边角上信手涂来,便是最典型的涂鸦。根据贡氏的研究,在这类涂鸦作品中表现一些带有“讽喻”色彩的题材有着长远的传统,黄淋的这次艺术实验,倒暗合其中的几分意趣。此外,从材料语言看,黄淋的新作更广泛地采取了拼贴的技法,以增强材料所带有的表现意味。同时,在《救治行动》这一观念作品中,黄淋也引入了行为艺术的步骤,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将采集自己血液的步骤引入其中,以添加其与作品的交互程度,这些都表现出一位年轻艺术家在突破自身艺术语言上所作出的大胆的实践,可谓年轻一代从事观念与实验艺术的艺术家与八十年代走红的前辈们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对身体作为艺术语言的开发上,他们进行得更加理直气壮。

    从伤痕美术开始,四川的美术界,就一直有着关注社会、反思现实的学术传统。而这一传统与现代艺术的批判性相结合,便构成了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的观念艺术所针对生活的现实意义。如今,当理论界对于当代艺术的批判性与关注当下现实生活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时,我们审视黄淋近期的一系列创作可以发现,直面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其转型后所创作的这一系列作品中,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卢缓

                                                                                       【编辑:霍春常】

编辑:admin

标签
黄淋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