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恒先生的作品捐赠开幕式将于2008年3月24日下午三时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美术馆全权负责。将展出共120件作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60幅作品捐赠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另60幅参加慈善拍卖。有中央电视台综艺快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青年报、法制晚报等近三十余家媒体关注和支持。
王敬恒先生36岁始习画,一直默默无闻,埋头苦作,被认作艺术界的隐士。起初没有参加过任何展览,甚至没有参加过美协。对此,王先生回答说:“不是我不想加入美协,而是一直忘记了加入。”1988年才在四川美术馆首次举办个人画展,被圈内人认作大师级的画家。但自己一直仍不满足,重新闭门读书、研究,在山水方面深入体验,以不断的超越自己,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精神心领神会,且矢志不渝地以传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心领神会和自己当下种种难以言表的真切感受和情感体验。2000年再次飞跃,参加了“世纪之门”成都双年展,后接着举办第二次个人画展。起初时备受争议,因其画风区别迥然于传统中国画,对观者极具冲击力。王先生有实实在在的深厚功底,加入了西方元素且融会的很好,在继承上创新,既传统又现在,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起初不被接受,因为完全超越了人们心中对中国画的原有概念。
其山水画虽结构满密,却自有一种朴茂苍郁的独到气象,但大体章法格局仍沿用了明清以来的传统山水画图式。唯其用笔之草率恣肆,点画之松活灵动几全不在前人蹊径之中。他那用软毫所作的任意纵心的横涂竖抹,若按前人一笔一划皆要有出处,皆应继承古人法理、讲究规范与法度的标准,则当属涂鸦式的“坏画”。但这恰是画家个人风格之最精粹处,那满幅鲜活跳跃、浓浓淡淡、形体乖张的墨点墨线、是画家情感、思绪的自然流露或激情喷发,是此时此在的生命感悟和灵魂诉求。有人将王敬恒与黄秋园、陈子庄相提并论,他们或有某些相似相近之处,如都是沿着传统画学和画法的路子继承和发展传统等等。但与黄、陈二人殊异的是王敬恒极强的目觉表达意识。他那涂鸦式笔墨形体虽不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有意消解,却无疑是真诚表达个人境遇的独特语言方式,它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指向一定的观念内容,成为思想和意义的特殊载体。画家的创作独白或可作为其特殊笔墨语言风格的最好注脚。
王老师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说:“如我的画书卷气太重,尚停留在陶情怡悦方面,缺乏灵魂的骚动,没有人的情欲与自然的冲突,没有神秘和形而上的东西,没有把我独自一人在山野中踽踽而行所感到的恐怖与神秘表达出来,似乎我在用陶渊明、倪云林的眼晴和意识画我的山水画,这是在抹杀我自己,使我自己不存在。”
2007年12月,经四川美术馆国画主任冯斌向中国美术馆推荐,引起重视,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随即派人来到王敬恒家中考察。经过一系列认真、严谨、细致的商讨,今年3月决定举办这次的捐赠仪式。
中国美术馆表示:“王敬恒先生是新世纪中国水墨画坛上独具个人面貌的画家。其水墨以山水为主,花鸟兼攻,习茂密苍郁、生机勃勃的彩墨山水画作品。在传统形态的基础上,注入中国文化的现当代因素,具有山川自然之美和生命之魂,实现了鲜活的纯粹的山水画,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集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体悟与重塑.王先生的作品是20世纪中国水墨画家在特定历史时期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因此,我们对画家的捐赠之举表示深深的欢迎与敬意。捐赠的作品丰富了国家美术收藏,同时所捐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敬恒老师对此表达到:“我非常乐意捐赠这些作品,并且深感荣幸,中国美术馆代表国家收藏。这是每一个画家梦寐以求的事情,也是国家给予我的无上光荣。国家能够看得上并给予高度评价,肯定定位,我觉得满足。但也感惭愧,我会继续努力,使画作更上一层楼。同时,我也感谢长期以来在我身边欣赏、支持我的朋友。我的灵感恰是来源于大自然、来于古人和哲学,也来自这些朋友的支持、认同和鼓励。”
王老师现已抵达北京,我们期待此次捐赠仪式的顺利举行。
【编辑:刘珍】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