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意主义要三步走 ——访策展人孙连刚
0条评论 2008-11-21 16:17: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程竹

 \
孙连刚

 《美术周刊》: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抽象艺术之路?

  孙连刚:我认为,中国的当代抽象艺术,应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符合今天人们的心理状态,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困惑。当代艺术归根到底是要与人发生关系,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中国抽象艺术的“表意”特质,决定了它能够举起这面大旗,解决人内心自由解放的大旗。基于此,我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当代抽象艺术,要从表意开始。

  中国当代的表意主义,其内涵是“我表达的是我意”,你看完作品是你意,他看完作品后是他意,一表三意。有人问我,你画的是什么?我画的什么都不是,我画的其实是能通过我的作品得到你的意思。主义就是坚持,要坚持根本,才能与其他人融合。用当代西方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我意”,并与西方对话。比如,我有一幅作品叫《不是东西》,是与一个西方艺术家共同创作的,画完后分不清哪笔是他画的,哪笔是我画的。我们都把生命体验融入到这张画里,在这幅作品中似乎没有明确的东西所说。但我强调本的时候,加入了西方的表,西方强调表的时候,又融入了我们的本,这样就有了中国当代的表意主义。

\
孙连刚作品

  《美术周刊》:中国当代的表意主义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有何不同?

  孙连刚:一般认为,西方的抽象艺术从特纳、印象派始见端倪。并不是说他们的作品即为抽象,而是从他们开始西方艺术开始了平面化倾向,画面也不再完整无缺、一目了然,而是更加注重利用色彩、形式等绘画语言本身去营造气氛、情绪。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不能走西方的道路。我们与西方表现主义不同,西方人的感知方式是以“视”、“听”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中的感情表达比较直接,喜欢用“Yes”“ No”。

  中国人的感知方式是基于“嗅”、“味”,讲究玩味、蕴藉。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抽象艺术就要亦步亦趋跟着古人的步伐。中国从事抽象艺术的人需要找到“似与不似”这个源头,但也要跳出彩陶图案、甲骨文、印章的语言图式。抽象艺术最高的境界叫“大象无形”。当代抽象艺术要保留中国传统美学的蕴藉,摆脱传统语言图式的捆绑,才能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这也许是中国抽象艺术的未来之路。

  中国现在需要本土的艺术,但是本土艺术一定要国际化。我们要表现当代现实的作品,要制造带有中国符号的民族艺术。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意象思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精华,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美术周刊》:表意主义未来是否会成为一种画派?

  孙连刚:在当今时代,必须创造新的艺术,这才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当代艺术不是技术、方法上的创造,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的创造,体现在对当下人、社会、自然的认识角度和深刻体验,以及人类在面对共同问题时的态度。

  我策展的“中国当代表意主义”展正是这样一种尝试。我认为,参展艺术家终于从“美术”里走出来。当代表意主义的发展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艺术要从美术中走出来。美术不等于艺术,观念才是艺术。第二步,艺术要成为纯艺术。艺术是人的思想,不一定是作品,通过表意主义,要把过去的当代艺术进行反思并再构建。第三步,让人成为人,让艺术融入生活。当每一个人都成为艺术家之时,人们就不会崇拜艺术家了,让人通过艺术找到人的价值。我们要改变社会上的陈旧观念,当务之急是做普及工作。

  这次展览以朱青生先生的艺术创作为主,探讨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方向。我们希望以中国的方式来建立我们的艺术,用中国的方式来界定中国的当代艺术。

孙连刚艺术简介
孙连刚
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学硕士研究生班。
现任中国画家协会理事,草场地艺术区艺术总监,亚洲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
曾发表文章《孙连刚——艺术区之检讨书》、《孙连刚vs夏博士——当艺术遭遇哲学》、《孙连刚说:美术馆该关门了》等。主要艺术作品有《色界》系列、《庄稼》系列、《干粮》系列、现场作画系列、与美国艺术家合作系列。
曾参展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2008年当代诗人艺术展”。

相关链接: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从表意开始
难说的艺术才是未来艺术 访北大教授朱青生


【编辑:姚丹】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