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上海举办的一场古董拍卖会上,御制宝墨大受追捧,一时风光无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中国历代书画家都很重视“墨趣”和“墨香”,一锭良墨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文房用品,同时也是情感寄托之物。不过在收藏过程中,由于极易损坏,古墨收藏难度很大,虽有藏者,但寥寥无几。
收藏不易价格高 逆市热拍受关注
作书绘画,离不开墨,而佳墨不易得。历来为文人墨客初时收藏多是为了备用,但随着墨的工艺、装潢日趋考究,墨实际上从实用品又发展为工艺品,变成了人们收藏的重要对象。墨的保存相对于砚台、笔洗来说更为困难,因其不可重复使用,还有自身易干裂缺点,所以存世的古墨很稀少,收藏难度很大。好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自然价格不菲。近20年来古墨拍卖价格不断上扬,尤其是随着近期拍卖场上文房小品的走俏,把玩墨锭也渐成收藏市场上的新动向,导致墨锭拍价稳步走高。
在年初上海的一场拍卖会上,《清乾隆·御制双鹤斋八景图墨》和《清乾隆·五彩八卦纹套墨》使得全场一度沸腾,引起藏家大胆竞价。其中,《清乾隆·御制双鹤斋八景图墨》最终以22.4万元成交,《清乾隆·五彩八卦纹套墨》以110.88万元成交。业内人士认为,淡市更加考验藏家的眼力,真正品质优良的拍品具有很强的抗跌性。
据介绍,古代的墨全是块状墨锭,不但具有使用功能,还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事实上,历代文人都很重视“墨趣”和贪享“墨香”,大多有藏墨之好。据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及宋代司马光都爱收藏墨锭。相传,苏东坡爱墨近痴,每逢有佳墨便欣然所书。文人的喜爱,不但要求墨质越做越精良,而且追求形式和装饰美观,这就促使墨成了古代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也成为现代人的珍藏。一些精美绝伦的墨也应运而生,如故宫收藏的“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异,墨的形式富于变化。一面为阴文楷书填金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七言律诗,一面浮起诗中所咏西湖十景图画。艺术地再现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反映出200多年前,西湖十景的历史面貌,是较好的鉴赏墨。此套墨为色墨,是绘画用的颜料,有红、黄、青、绿、蓝、棕、白等色,多为天然色料配制,色彩纯净艳丽。
据专家介绍,墨最怕暑天的潮气,一旦潮气浸入墨内,胶性起变化,再受风吹就易断裂,古人为了防潮而把墨放入石匣内或用豹皮做成囊来保藏。所以收藏古墨,最主要的是注意防潮,只要保存得法,即使收藏千百年,墨仍然完整不会断裂。
唐宋墨绝世 明代墨珍罕
我国用墨的历史十分久远,商周时占卜用的甲骨文上保存着许多用墨或颜料书写的文字。秦代有了人工制造的烟墨。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的式样趋于规整。墨的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下,相当珍贵,国家专门设置官吏,严格管理,定量供应。
唐代制墨业已十分兴盛。当时墨工对造墨技法、造型、题识、墨模雕刻都很讲究,出现了祖敏、奚超、奚廷珪等著名制墨匠人。南唐时,徽墨声誉渐起,深得士林称道。自汉至唐,多为烟墨,宋代发明了油烟墨。1977年在江苏武进南宋墓中出土了半枚叶茂实制作的油烟墨,墨样朴实雅观,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明代制墨业更加发达,当时的制墨中心在皖南,代表人物有歙县的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休宁的汪中山、邵格子等,所制名墨各具特色。
明末清初,制墨名家有汪鸿渐、叶玄卿、程公瑜、吴天章、胡星聚、程凤池。曹素功和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被誉为晚清的四大制墨名家。
因古墨难以保存,唐宋墨已很难见到,明墨传世的也已凤毛麟角,价格惊人。收藏者多以清墨为贵,清代墨以徽墨最为著名,安徽产墨中心是徽州、歙县、休宁与婺源等县,现存的墨锭多以徽墨为主。而且,清代制墨名家辈出,其中精品也绝不下于明墨,且传世较多。
藏墨先会分墨种 质地优劣定价值
藏墨是历代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喜好,一锭珍墨往往价值连城,因此许多人对古代墨锭珍品爱不释手。专家表示,要玩墨,首先要会区分种类。墨的种类以制作原料划分有油烟墨、松烟墨、油松墨、朱砂墨、选烟墨、特烟墨等。油烟墨质地坚实、细腻、耐磨、色泽乌黑发亮,但用胶量较重。松烟墨的特点是墨色黑,但缺少光泽,胶轻质松,入水易化。南唐后主李煜将李廷珪墨、龙尾石砚、澄心堂纸誉为“天下之冠”。以制墨名家划分有南唐李廷珪、明代罗小华、清代曹素功和胡开文等等。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