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金融 绝不是简单的加法模式
0条评论 2009-08-20 12:03:57 来源:文化传播网 作者:孔详详

 

        艺术+金融,绝不是简单的加法模式。艺术银行、艺术基金、艺术按揭、艺术抵押、艺术保险、艺术品产权交易……这便是艺术与金融发生撞击时碰撞出的火花。


 
        金融化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趋势,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下,金融化最终将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什么呢?


    
    作为商品,艺术品的真伪不重要


 
        董国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在开始阶段,市场肯定有好有差,有人赚钱,也有人赔钱,但总的趋势是好的,因为只有“依靠金融资本的支持,市场才有可能做大”,而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却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钱在收藏,这也正是市场的原始性和潜力所在。


 
        艺术品市场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忽略它的真伪,只考虑它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这就是完全的投资,艺术品的学术价值、真伪鉴别都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它有没有投资价值就可以了。市场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艺术品能切碎了卖,就是其作为商品的最高级阶段,那时艺术品就完全商品化了。


    
    金融化的艺术品投资与收藏无关


 
        石建邦(上海资深艺术品投资顾问):在商业模式下将艺术品金融化、货币化、证券化是对艺术品投资的简单化处理。这种完全的投资只是将艺术品的价值量化,而不去考虑每件艺术品的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特殊性。这样做了以后,完全不懂艺术的人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品投资中来,但他们投资的不是艺术,而是商品,这种投资与收藏的宗旨相差太远。


 
        以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来,艺术品市场走向金融化为时尚早。鉴于国内市场在制度、经验、评估等各方面的不成熟,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进度宜放慢脚步、慢慢摸索。


    
    只有顶端的艺术品才有可能金融化


 
        林明杰(上海资深艺术品市场媒体人士):艺术品投资、收藏是个人的事,是很个人化的,是既关心艺术、热爱艺术,又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自己的选择。但现在很多在市场上忽悠的人是别有用心的,做什么都喜欢“大跃进”,其实就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操盘的人当中有多少是真正懂艺术、有公心的呢?必须由既追求完美,又有职业精神的人来掌舵,艺术品市场金融化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也要认识到,最终只有顶端的艺术品才有可能金融化,那只是众多艺术品中的一小部分。在现阶段,操盘者很有可能选择那些可以运作的艺术家,也会在某一个阶段内获得成功,但从长远看来,只有真正好的艺术品才能成为“硬通货”。


    
    艺术品金融化,政府推动是关键


 

        黄泷(深圳格丰艺术机构艺术总监):艺术品要想成为金融产品,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评估体系的建立,二是市场资本的推动,三是评论家、美术馆等学术层面的参与。而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扶持,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艺术品金融化只能是市场中少部分人一厢情愿的倡议,民间资本只能起到点带线的作用,而要想带动一个面则一定需要政策的支持,依靠政府的推动才能逐步完善艺术品市场的生态链。

 

【编辑:虹汐】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