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吕布简介
马克·吕布(Marc Riboud)法国著名摄影师。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1952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59年,当选为玛格南图片社欧洲分部副主席,1975年、1976年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1957年发表了报道中国的第一张图片,从那时起他先后多次访问中国,观察和记录了在中国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
“记得在18岁的时候,我就有离家出走的念头,我告诉自己应该去冒险,到山里去玩儿。因为我从生下来就很害羞,弟弟和哥哥们都很聪明,善于和人打交道,而我却连和女孩子说话都不敢。你知道,当内心世界无法被表达的时候,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和安静的拍摄便成了我可以应对人生的惟一方法。”坐在我旁边的马克·吕布用很缓慢的语速这样描述他拿起相机最初的原因。而也就是从那以后直到今天,他始终用这种简单又偏执的方法来记录生活,也记录一次又一次的旅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克·吕布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者。60多年来,他一直不停地行走于各种不同的地方,用镜头将一切被他眼睛捕获,同时又打动他的瞬间都记录在了最原始的银盐胶片中。
最初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工作之余去了很多里昂附近美丽的山,他发现在旅途中自己几乎没有办法和陌生人进行任何交流。于是他决定放弃稳定的建筑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中。开始的几年,他为一家公司进行拍摄,不久便发现,即便和一同工作的摄影师也无法沟通,大家日常谈论的都是相关器材和技术的话题,而他对此毫无兴趣。于是他离开了那家公司,开始做一些时间较长的旅行。“第一次长途旅行一共用了6个月,我买了一部二手车,从巴黎开到了加尔各答。”在那次旅行中,马克·吕布找到了最合适自己的生活方法,同时遭遇了他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转折时刻。
“当时我30岁,在摄影上刚刚起步。初次来到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在还没有进行任何讨论之前,他就说服我使用一个旧取景器,它有颠倒画面的奇异的特性。”于是,马克·吕布带着一盒胶卷来到了巴黎艾菲尔铁塔,拍摄下了一个正在给艾菲尔铁塔上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着帽子、叼着香烟、拿着刷子,感觉是在半空中轻盈飘移的舞蹈者,根本不像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轻巧的歌舞剧。于是,这张照片成为了他在《生活》发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了他在那之后进入蜚声国际的玛格南图片社。
同样也是因为那次旅行,马克·吕布在加尔各答结识了一位认识周恩来的人,于是,1957年1月,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为期5个月的长途旅行,由此也开始了他和这个国家的不解之缘。“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地方,虽然不会说中文,而且当时外国人是不允许和中国人随便说话的,但是我非常喜欢以那种方式和角度观察这里。”如今,马克·吕布已经先后2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观察和记录了在这里发生的许多历史大事,用无声的照片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他相继出版了《中国的三面旗帜》、《中国40年摄影集》、《明日上海》等摄影集。当回过头来谈到对自己这些摄影作品的看法时,马克·吕布这样说道:“那些相片只是一些琐碎的细节,它们不代表任何观点或价值判断,更无法为中国历史变迁提供见证。”“而我喜欢拍摄很细节的东西,很多别人所不关注的细节,我觉得那很重要,上帝是存在于细节中的。那些细节和摄影本身都是源于生活的。”
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我们总要找到一种合适我们自己的方式来收藏某些美好的或特殊的记忆,而摄影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或许我们没有办法效仿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却无疑可以从他身上获取某种旅行的态度。这样一个80多岁依然还拿着相机四处行走的,大多数时间保持沉默的老人,对于他来说,摄影已经不仅仅是职业,而“是一种激情,一种偏执”。
当采访不得不结束的时候,马克·吕 布告诉我,他接下来的半天时间会到外面走走,拍些照片。
【编辑:虹汐】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