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国家遗产”展 艺术家复制北京城门
0条评论 2009-10-29 10:40:45 来源:南方日报 

  作品解读

 

  评论者:黄专(广州美院副教授)

 

  《复制的记忆》(卢昊)

 

  卢昊是地道的北京人,八旗后代,他的作品都与这种情感有关。卢昊曾有过复原北京内城9个城门的想法: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西边的西直门、阜成门,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南边的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20世纪初这些城门已有不少被损毁。现在除正阳门(前正)处在北京城中轴线上没被拆除外,其他城门都在建设中被拆除(德胜门和崇文门还保留部分箭楼),最近为了旅游需要又不伦不类地恢复了外城的永定门。但历史也许正是因为包含了这么多复杂的因素才显现出它的丰富性,卢昊这件作品也许就能带来这类思考。

 

  《东风—金龙》(王广义)

 

  这件作品其实在思考中国人的精神价值是怎么样形成的。汽车———在中国首先是作为一种政治象征符号(中国第一辆汽车是袁世凯送给慈禧的,现存在颐和园的德和园),而不是工业产品为中国人接受的。王广义常说“我的作品全部来源于人民”,他的艺术也是由很多复杂的东西掺合而成,他有自由主义思想,这是他艺术的基础。《东风—金龙》将对民族集体主义的感情和批判性融在一起,把上世纪50年代的精神气质和中国现在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时尚、消费主义融在了一起探讨和批判。

 

  《观礼台》(汪建伟)

 

  观礼台本身的政治属性也非常能够反映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在设计自己国家的精神环境和政治空间时的基本思路,当时整个设计的过程非常复杂,据说周恩来把它交给张开济后提出过两个要求:一是不破坏天安门的整体格局,同时要满足一些功能,还分了区,哪些是工人代表的位置,哪些是农民代表的位置,等等。当然,汪建伟在这件方案中融入了更为复杂的艺术逻辑,包括材料、环境、文本、仪式的“不确定性”等。

 


【编辑:张瑜】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