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专低调自我批评 自述“国家遗产”三禁忌
0条评论
2009-10-29 13:39:37 来源:南方周末
别说我设计过观礼台
汪建伟的《观礼台》和卢昊的《复制的记忆》则是有关建筑的。《观礼台》取材于天安门旁的观礼台,《复制的记忆》是复原北京内城9座城门———以一种文化乌托邦态度对中国城市建筑进行的视觉文化史“研究”。
《观礼台》方案的产生,源自汪建伟在1997年做的影像作品《日常生活的中国建筑》,他拍摄了成都的市中心广场,那里曾经是刘备的一个议事厅,1967年被拆除,建成“毛泽东纪念馆”。
汪建伟找到纪念馆的建筑师,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设计者,因为他们破坏了历史文物;关于那栋新建筑也没有任何想法可谈,因为建筑所有的尺度、方法都早已安排好,他们只是在完成任务:比如台阶有56级,象征56个民族,而毛主席像从底座到顶部是12.26米,暗含了毛泽东的生日。
汪建伟开始意识到,在看得见的建筑背后,有很多看不见的事实。这种情形同样出现在他与建筑师张开济的交谈中。
张开济“设计了半个北京城”———革命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天文台都出自他手。后来是张开济说漏了嘴,才让汪意外得知,他设计过天安门观礼台。
在此之前,张开济一直不承认观礼台是独立的建筑,而汪建伟意识到观礼台的“存在”后则很吃惊,觉得那是极简主义建筑的一个典型例子,它与建筑功能完全吻合,功能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空间去延伸。
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