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1994年那批艺术家算作宋庄一代的话,宋庄的艺术家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中生代则选择过一种安逸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在宋庄置地、盖房,买上辆越野车,以便不断地去参加聚会然后酒后驾车,这就是宋庄艺术家的生活。
宋庄艺术作品产能过剩
当然,现实是成为能够进入艺术史的艺术家的几率比中五百万大奖高不了多少,在宋庄居住的4000名艺术家(不完全统计),起码有3900名认识到了这一点。现在住在宋庄或来到宋庄的艺术家更多的不过是希望首先能够在宋庄创作作品,然后给他们的作品找到买主,卖出作品才是硬道理。在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宋庄似乎能够为艺术家提供一个迅速增长的艺术市场,能够让他们宣称用自己的创造力挣了钱,成为职业艺术家。可是,是否有一个艺术市场存在来养活这些职业艺术家,拿金融危机下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宋庄的艺术作品是否“产能过剩”?在笔者看来大有可能。
宋庄的艺术家中能够靠卖画养活自己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画家的收入水平比吃低保的高不到哪去,甚至有很多年轻艺术家常年卖不出一张画,挣不到一分钱,或靠家里接济,或者在朋友中混吃混喝混住,甚至有些中年人也是这种生活状态,宁可当艺术家饿死,也不愿意干点谋生的工作。因此,宋庄经常发起援助某艺术家的活动。现实显示,宋庄的确没有办法为这么多的“职业艺术家”找到销售渠道,但是也能够容忍这些人在这里混下去。
宋庄艺术的发展现状无疑是失去创作力与产能过剩,使得很多“体力过剩”的艺术家在这里越聚越多,越过越穷。艺术家赵刚对宋庄有一种期待,“不希望宋庄是一个让艺术家来了以后就变成一个穷困潦倒的地方,艺术并不是一件穷困潦倒的事情。希望它更主流一些”。
遥想十八世纪的法国,官方举办的沙龙展对于艺术家而言非常重要,参加沙龙展不仅是对自己水平的一个认可,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接触到上流社会人士,接触到画廊老板,这样才能把作品部分或全部的变成金钱,这对于职业艺术家而言至关重要。对于很多来到宋庄或者打算来宋庄的艺术家而言,宋庄这块招牌犹如沙龙展,只要来到这里,无论原来是干什么的,无论有多大能耐,都能够成为原创的“职业艺术家”,或许还能“当代”一下。但是随之产生的却是大量无创意、无理念、无技巧的三无“职业艺术家”。其作品古今中外,抽象具象,无所不包,并且很多宋庄的艺术家把自己作品的价钱定的极高,大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决心。还有许多徘徊在宋庄之外的人总是在问自己的画到了宋庄能卖多少钱。一方面是理想概念中的“宋庄”实际上不能提供充足的、完备的艺术市场,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宋庄这个招牌想要以次充好,这些都让“宋庄”有点消化不了。
是艺术害苦了人?
是不是艺术害苦了人,这个论题批评家李小山早就对此进行过论证,“其实艺术是不害人的,害人的是艺术之外的东西。这么多人眼巴巴地等着靠艺术过好日子,艺术是佛吗,会普度众生吗?”“艺术与人生不是一个实际的利益关系,而是通过艺术来挖掘和拓展人生的丰富性。”宋庄艺术家杨文胜坦言:“这边不要发展成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状况”。其实人人都是艺术家本是好事,只不过现阶段别都巴望发展成为人人都是职业艺术家,现在想只以艺术谋好生活会急死人。一人有一个梦想,每个人来这儿都有自己的目的,但很多艺术家将浮躁、追风、无创意等不良风气和现象带到宋庄,无论对宋庄还是艺术家的创作都没有好处。现在经济危机又是当头一棒,这使得本来就卖不出画的画家更加痛苦,生活的不稳定性给艺术家带来压力。现在最难得的是当理想照进现实,仍旧还能认清艺术是什么。在宋庄走职业艺术家这条路很艰辛,艺术家应该反思如何为自己的理想献身,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获取和给予,大多数艺术家如果更多的是在想着自己的算盘,没有深厚的文化根,理想嫩绿的胚芽就谈不上在那无思想的根上生发。
【编辑:张瑜】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