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插画:未完成的图景
0条评论 2010-01-28 11:15:36 来源:『新视线』 谢鹏、易洪波 

于晓:《去看海》

于晓:《去看海》

中国新插画:未完成的图景

        在中国,漫画并非原生的艺术形式,而是一种舶来品,直到上世纪90年代,来自日本、欧美等地的漫画才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获得广泛的读者群,并在2000年 之后酝酿出一股“探寻中国独立漫画”的潜潮。相对于漫画在中国的波折不平,插画倒是在中国有着更为悠长的历史。我们所讨论的一种独立的、自由的、随性的插 画风潮,则更多模糊了传统上漫画与插画的分界。

        这类风潮首先源自中国新一代独立漫画家的探索,尤其是自绿校之后的漫画作者,他们的作品往往不拘泥于单幅作品与连续作品之间的形式分野,而更注重其与主流 漫画之间的美学差异。对于传统插画而言,新插画摆脱了文字的束缚,它不再为文字服务,它只表达自我,只反映作者的某一种真实。它可能是一帧帧情绪性的漫画,也可能是一些随意勾勒的单幅作品。它们突破了传统绘画在形式上的天然规则,也不会因为各自风格迥异而意见不合;作者不会因为手艺的高低而排名轮次,更 不在乎画风上粗糙与精妙之间的天壤之别……它们之间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实。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没有具体形态的创作精神,它通常以插画的形式出现,却与独立漫画有更深的渊源,它来自于一种开放、独立、共享的新时 代,却往往纯属个体经验,几乎从不涉足空泛的社会潮流。它们是图像时代最新鲜的一股势力,而创造出这一风潮的,只是一群简简单单的爱画画的年轻人。

        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创作者,包括烟囱、54boy、破壳等,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艺术领域,其中有些人受到美术院校的专业教育,有些则纯 粹从迷恋日本漫画开始,但他们最终都抛弃了这种与中国人的生活毫不相关的风格,无一例外地走上了“找自己”的艺术之路。《SC3》的主力作者兼编辑胡晓江,正是一个这样的典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受日本漫画影响的中国新漫画刚刚在本土产生,胡晓江就已经是一个早熟的作者了,他的早期作品曾经在《北京卡 通》等刊物上发表。然而90年代后期本土漫画发展的停滞,令他非常失望。于是他开始逐渐转向插画领域,到今天他已经成为了一位颇有影响的插画家。

        今天的这些插画的创作者,最初大多与绿校有关。这个网络社区在2003年出现之后,自由画画的气氛才在国内蔚然成风。在此之前,中国曾经有过“卡通一代”的热潮。正如策展人朱其所言,市场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后,父母们在追逐财富,独生子女则被关在 屋内,“电视动画和小人书占据了新一代的精神世界……这一代从漫画中,知道了和平、拯救、高科技和自由的观念。这是他们的理想主义文化”。长大的孩子决心 拯救中国漫画,并在上世纪90年代大众消费时代到来的同时,掀起了一股“卡通一代”的民间文化现象。热爱画画的青年们沉浸在对日本漫画的超越企图上而不自 知。当时中国并没有独立的插画创作现象,就连独立漫画也没有出现。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